12月8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消除劣V類水體;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穩步提升。
到2025年,北京的發展將更低碳、空氣更清新、水體更清潔、土壤更安全、生態更宜居。同時,北京還將圍繞推進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防控環境風險、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6大方面,設置了主要任務,明確了任務“進度條”。
“十三五”成績亮眼,“十四五”將有新進步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介紹,在“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值首次進入“30+”,5年降幅超過50%,8個區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占市域面積約80%;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國控斷面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土壤環境狀況保持良好。
眾所周知,“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民頭頂的藍天相比以前變多了,身邊的水也更清了,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十三五”時期取得的亮眼成績,讓人們對“十四五”時期的生態環境有了更高期待。
劉賢姝表示,《規劃》分三大部分、共八章,涵蓋成效回顧和形勢分析、規劃原則和規劃目標以及六方面具體措施。“十四五”期間,北京將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整體性推進,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注重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深化本地和區域協同共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同時,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承接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等各項規劃中提出的生態環境目標與任務,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力爭實現新突破。
另外,還將著眼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差距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點、難點,聚焦市民反映集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治理能力不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實現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向質變轉換。
多維度、有重點,有序推進綠色低碳新發展
記者注意到,《規劃》明確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標以及2025年主要目標。
到2025年,北京的發展將更低碳、空氣更清新、水體更清潔、土壤更安全、生態更宜居,圍繞這5個維度,共設置了16項規劃目標指標,包括碳排放強度、PM2.5年均濃度、優良天數比率、重污染天數比率,劣V類水質河長比例,地表水國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等。
具體來看,發展更低碳,碳排放總量率先實現達峰后穩中有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上升,以及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重點工程減排。
空氣更清新,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左右、優良天數比率穩步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水體更清潔,地表水國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穩步提升、消除劣V類水體;土壤更安全,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農用地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更宜居,生態保護紅線占市域面積不低于26.1%、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穩步提升。
“十四五”時期,北京該采取哪些措施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呢?
《規劃》聚焦減污降碳重點領域,從能源、產業、建筑、交通等方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一是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外調綠電力爭達到300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左右。
二是推進產業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加快推進產業綠色提質升級。
三是提升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水平,推進建筑領域綠色低碳改造,加快既有公共建筑綠色化改造,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努力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大力推進車輛“油換電”。
四是強化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建設,加強重點碳排放單位精細化管理,深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碳中和科技攻關和示范,加快構建法制化、市場化、精細化的低碳治理體系。
再遠眺2035年的北京,生態環境將實現根本好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更加充足,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廣泛自覺,碳排放率先達峰后持續下降,碳中和實現明顯進展,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