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湖北省首個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在湖北工業大學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丁漢分別擔任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爸圃鞆妵鴮ΜF在的中國而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在當天的學術論壇上,李培根這句話引發現場多家高校、企業和專家學者的共鳴。
中國制造業正在向智能制造方向轉型
在湖北工業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實驗室,四五臺機器人一字排開,智能制造生產環節一覽無余。工作人員演示:實時采集人臉三維數據,電腦處理后,傳輸到生產線,經過八九道程序,制作出立體頭像。除了精雕環節較為精細、耗時較長,其它僅需一小時左右就完成了。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感知、學習、決策、執行、適應等新型生產方式。它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必由之路。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到強,智能制造是“加速器”。
據了解,作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重點產業之一,智能制造也是我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省先后制定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等多項政策,全力打造“51020”現代產業體系,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產值近2000億元,開創了湖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有力推進了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然而,人才成為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2015-2018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年度人才總缺口最大的就是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年度最大缺口30萬人左右。湖北制造業人才需求缺口也較大。
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產業需要,存在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資源不完善、工學結合流于形式、實訓體系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唯有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才能有效解決。
4位院士、37家企業合力共建產業學院
近年來,我省少數高校在摸索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方式,湖北工業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就歷經了兩年多的籌備。
該學院理事長、湖北工業大學校長彭育園介紹,籌備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學校在剛落成的6萬平米機械大樓內一次性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智能制造實習實訓生產線及機器人實驗室;二是新開辦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兩個新工科專業,增設“智能制造”碩博士研究生培養方向;三是與華中數控等幾十家智能制造相關企業,及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智能制造聯合體等行業學會簽訂了共建產業學院的協議,成立了理事會;四是從華中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聘請了包含4位院士在內的11位學術委員會成員,組建了學術委員會;五是學校討論任命了學院院長及執行院長等行政領導,在組織結構上進行了完善。
學術委員會除了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丁漢院士,還有大連理工大學賈振元院士、天津大學王樹新院士。理事會有來自省內外的37家企業,包括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等不少制造業知名企業。彭育園說:“我們希望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中來,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共建科研平臺,接受優秀學生實習實踐和就業。”
有專家認為,這種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科研成果“拿來就用”,避免了中間環節,大大提高了科研轉化效率。同時也體現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和擔當。
省教育廳、發改委、科技廳、經信廳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揭牌儀式。多位人士表示,破解高端裝備“卡脖子”問題是一個國家戰略,周期長、要求高、投資大。企業和高校要主動作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將給予支持,共同推動我省制造產業快速發展。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