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科學考核十分關鍵。為了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今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隨著第一個履約期的臨近,全國碳市場成交量持續放量,相關市場正在被激活。
在國內大型發電企業大唐集團的碳資產交易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電廠的全國碳市場履約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不足的電廠要向配額富余的電廠購買配額,實現履約。
隨著首個履約期正式配額下發,全國碳市場的交易量進一步提升;12月10日掛牌協議成交量再次突破百萬噸,漲幅接近3%。
截至目前,在五大發電集團中,中國大唐和中國華電已完成全部重點排放單位缺口配額交易,交易平均價格分別為每噸42.14元和43.21元。
大唐碳資產公司交易主管 宋楊:我們也希望明年中國碳市場的交易量和交易價格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減排成本,這樣能促進企業更好推進碳捕捉碳封存。
江蘇泰州電廠馬上要開工建設國內火電領域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項目,它的規模達到了50萬噸,相當于單個機組八分之一的排放量,二氧化碳捕集之后將廣泛應用到油田驅油和化工等領域。
江蘇泰州電廠的碳捕集項目將于2023年投產,將在蘇北油田進行二氧化碳驅油與封存產業化應用。
江蘇泰州電廠碳捕集項目負責人 龔海艇:我們生產成本在每噸250元,在周邊地區二氧化碳的價格能達到每噸300元左右,整個項目營利性是很強的。
而作為二氧化碳的重要需求方,中國石化將在勝利油田和江蘇油田建設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項目,成為國內最大的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將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提升產量。
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 呂大鵬:從驅油角度來看,我國約有100億噸石油地質儲存量適合二氧化碳驅油,預期可增采7-14億噸。2035年前后,年注入封存二氧化碳量將達千萬噸級。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