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如今,各種飛天入地的交通工具有望成功上路,不少科技公司也在不斷的實驗無人機、無人車等新型交通工具。
從古至今,不少科幻電影中,總能看到飛天入地的新型交通工具,可見對于出行不便是人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如今,這種飛天入地的交通工具有望成功上路,不少科技公司也在不斷的實驗無人機、無人車等新型交通工具。就以現在的科技為基礎,看下15年后交通是否變得更加順暢,出行成為更愉悅的體驗。
無人機
談起未來趨勢,天上飛的總是比地上跑的更加誘人,無人機應用方面,目前仍舊以小型、載物用無人機為主,不過德國也有人研發了載客用無人機。
娛樂方面開始流行遙控空拍機,從前需要出動大型吊臂甚至搭乘直升機才拍得到的高空畫面,現在能以更低價簡便的空拍機達成。甚至在戰場上出現無人轟炸機及偵察機,這些可能導向無人戰爭的趨勢,科技將完全。相對于其他工具,無人機因獲取門坎較低而快速普及,因應無人機大規模的成長,美國近期研議立法規范。
無人車
Google的無人車計劃正穩定發展中,與Bosch、Continental、LG等公司合作,Google主要負責開發軟件,開始測試的六年來,Google每個月都會更新測試報告,跑了超過180萬英里(約290公里),僅發生11起擦撞事故,而且根據Google,事故皆為人為因素影響,系統本身表現良好。
Google透露未來將與汽車制造商合作,并以公共交通方向發展,未來的公交車或出租車甚至如Uber等服務可望與無人駕駛技術結合,除了節省人力成本,并避免重復且長途的疲勞駕駛,也能配合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達成更有效率的車流規劃。
另外也有猜測特斯拉此次新款ModelX,各種看似花俏的功能可能是在為無人車硬件鋪路,日本今年10月也推出了無人出租車,預計明年上路測試。
物聯網的應用重點在于對象搭配聯網、運算能力,以及云端數據庫,就能達到不經真人,物與物間就能互相「溝通」,并進一步自行動作。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在2013年的統計,具備物聯網特質的事物約有91億件,到2025年將進一步增加至500億。
當自動駕駛結合物聯網,價值才能發揮到最大,自動駕駛能比真人駕駛更安全,除了傳感器和快速判斷以外,若前后車輛皆為無人車,甚至能同時煞車,避免追撞。
此外,物聯網還能做到自動調度及配速,自動規劃路線及行程,有效舒緩城市中惱人的塞車問題,甚至過程中收集的數據也可作為道路建設參考,讓城市規劃達到最有效的配置。
法規與道德爭議
已經相當普及的小型遙控無人機及空拍機已開始出現影響飛安,侵害隱私等問題,在臺灣,曾經發生過無人機撞擊101的意外,交通部門也承諾將立法規范。另外,盡管無人車理論上比較安全,還是難免發生事故,若碰到故障,周遭都是車,那么系統該如何選擇,撞人或是犧牲自己?在無人駕駛汽車普及的未來,發生事故該如何咎責?這些都是自動駕駛技術衍生的問題。
當法規碰上日新月異的科技,常陷入無法可管的窘境,尤其智能型裝置化身交通工具四處跑,甚至可能影響大眾安全,在科技自由與安全間的拿捏不可不慎。
未來的交通藍圖
超級高鐵和火箭現在還只有模糊的輪廓,不過可望在時間和空間上大輻改善人類的移動方式。物聯網、大數據加上無人載具,能成為各縣市規劃交通建設的得力助手,也能更有效率地共享交通工具,節省資源,如Ubike或高雄前陣子引進的租用電動車。
盡管現在在的汽車還沒達到人們預想的智能化,不過全球已超過1000多個城市在使用智能道路。汽車一氧化碳尾氣額排放占中國國內總排量的66%,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頭號殺手”,利用物聯網技術,避開擁堵的車段,迅速找到停車位,這樣不僅便利也可以節省更多能源。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