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月球探測任務、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等項目的實施,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也將在明年啟動。日前,載人航天火箭方面又傳來好消息。
《中國航天報》10月11日消息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5米直徑模塊新一代載人火箭總體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于10月9日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組織的驗收評審。意味著中國載人火箭迎來重大進展。
我國于2017年啟動了這一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預先研究。根據設計,火箭長約87米,起飛重量約2200噸,起飛推力接近2700噸,奔月軌道運載能力不低于25噸。而我國現有火箭的最大運載能力才8噸,這是一個跳躍式的進步。新火箭將能把新型載人飛船直接送到距地球超過38萬公里的月球軌道。評審專家認為,該預先研究項目的成果可用于中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工程研制。
該火箭在充分繼承長征五號、長征七號成熟的發動機技術和高可靠飛行控制技術的前提下,簡化逃逸模式,提高了航天員的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其采用的技術中多項為國際首創,如:百噸級推力貯箱箱底傳力結構設計和制造、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電靜壓推力矢量控制等技術。
說到載人運載火箭,難免會提及美國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這款曾成功完成載人登月項目的運載火箭,土星五號起飛重量約為3038噸,而總的推力為3408噸。其推動力確實足夠強大,但火箭運載效率明顯低于我國現研制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
最為重要的是“土星五號”美國在當時的形勢下為登月而研制的,拋開登月其巨大的推動力根本沒有別的用途,而且成本太高,每發射一次就相當于一艘航母沒有了。隨著美國消減航天經費,以及去工業化,該火箭設備的生產商很多都不存在了,雖然有相應的技術,但現在想造估計都很難了。
雖然“土星五號”建造已經不可一蹴而就,但對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美國卻十分關注,成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馬斯克于2018年曾在社交平臺轉發《科學美國人》雜志有關“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文章,并指出中國在太空方面的進步令人驚嘆,美國今年完成的軌道發射數量首次落后于中國。
而且就在中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項目完成驗收評審一天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布里登斯汀表示,如果計劃順利,明年一季度美國將展開載人航天任務。
早在2010年美國就叫停了“空間穿梭計劃”,美國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均是以每人8500萬美元費用依靠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實現的。時隔9年,美國再次恢復載人航天計劃,其公布的時間卻如此巧合,僅在中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項目完成驗收評審的一天后。
顯然,這不完全是巧合,中國在航天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讓美國航天大國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不敢再游離于國際載人航天之外。
(審核編輯: 諾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