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首個“智改數轉”創新促進中心在位于徐州市泉山區的江蘇淮海科技城建成投用。1500平方米的展廳內,聚焦工業智能、精益生產、能源管理、智能制造、工業網絡等5大主題,展示出綠色儲電管理、工業數據采集、工業網絡安全等30多個運營場景。負責籌建該中心的中工創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景說:“匯聚各方力量,全新的平臺將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服務。”
建起平臺,更有廣泛應用的舞臺。作為徐州市“兩區一城”創新布局的重要載體,淮海科技城致力于打造淮海經濟區的“科創之芯”,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大健康和科技服務業為代表的“2+1”主導產業。目前,總面積6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落戶900多家企業,其中涉及數字經濟的占比約一半,刮起一股強勁的“數字風暴”。
“創新促進中心偏重于數據采集,我們主要是數據應用,正好形成互補。”新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邢剛指著一塊電子大屏說,上面匯聚的社會信用大數據,涉及合作的全國160多個政府機關,可為評先評優、融資貸款、干部任用等提供參考。在數字領域創業20多年的邢剛表示,當前數字經濟進入發展快車道,他們將在智能制造、社區網格化、數字鄉村等方面發力拓展。
數字賦能,其“關鍵增量”作用不斷顯現。作為正在打造的徐州城市經濟“先導區”,泉山區把數字經濟板塊作為主導產業的重要一環,利用數字技術解決企業在智能制造、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問題,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泉山區綜合經濟實力一直位于淮海經濟區10個城市、28個主城區的首位。如今,在數字經濟的新賽道上,泉山區進一步提出:打造淮海經濟區數字經濟第一區。
放眼泉山,數字化產業蓬勃發展,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中工創智公司開發的數字安燈系統,讓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在徐州市的企業安裝了500多套。“我們在生產線設備上裝有傳感器,能收集生產數據和質量信息等,實現車間現場的目視管理,通過分析處理就能對問題報警提示,處置效率提高40%左右。”陳景說。
突出融合應用,數字化正融入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拓普虛擬現實技術研究院(江蘇)有限公司打造紅立方智慧黨建管理平臺,集成黨紀監督、黨員教育、黨務管理等多個模塊。博雅慧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在環保、鐵塔基站、視力監測等領域有多項實踐。“我們以數字化當好參謀和偵察兵,不少政府部門和企業從過去買軟硬件,轉變為現在買數據服務。”該公司負責人李志剛說。
厚實的創新土壤,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做大做強。“創業6年,我們的公司從300平方米擴展到3000平方米,員工從11人發展到近300人,去年營收達8000萬元。”江蘇靈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鵬說,他們努力成為大數據服務提供商,如今在全國160余個地區擁有自營機柜,與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都有合作。
“科技園區集聚數字企業,深耕數字產業,讓數據跑起來、用起來,產生更多效益。”淮海科技城經發處處長王棟說。今年1-4月,科技城稅收增長57%,發展勢頭看好。最近,他們新建成創智科技園,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將重點招引數字經濟企業。同時,與高校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應用數學中心,推動園區企業和樓宇企業轉型;加快推進網易(淮海)聯合創新中心、聚思鴻全球商務數字化服務(徐州)基地、億達數字經濟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不僅轄區內有江蘇淮海科技城,同樣建在泉山區的淮海大數據中心,是蘇北首家“鉆石五星級云數據中心”,服務于信息化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目前,他們正在挖掘潛能、優化模式,在存儲業務的基礎上,開展增值服務。泉山區委書記李勇說,抓住兩個“淮海”,做好轉型文章,泉山區已錨定今年目標:全區數字化轉型企業30家以上、星級上云企業20家以上,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0%以上。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