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省首家縣域國家級開發區,寧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20余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一區四園一小鎮”的發展格局,逐步構建了“1+4”產業集群,即:1個首位產業——汽車零部件,4大特色產業——高端裝備及耐磨鑄件、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2021年,該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86.9億元,增長24.5%;完成工業增加值103億元,增長17.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6億元,增長13.5%;完成稅收收入23.4億元,增長21%。
堅持“以商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強化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其中,中鼎集團相繼在美國、德國等地收購13家境外企業,引領汽車零部件產業向高端、輕量、總成方向發展;依托鑄造產業基礎和產能優勢,引進長盛精密等企業,由單一的耐磨鑄件向工程機械、機器人及汽車等領域零部件鑄造和精密制造擴展,并延伸至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圍繞金瑞電子玻纖布產業鏈,不斷拉長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依托紫燕食品大力引進上下游企業,構建“首農種——順安養——紫燕銷”的家禽產業全鏈條。
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建立“四級調度”機制,實行“責任人半月調度、局室負責人月調度、分管負責人雙月調度、主要負責人季度調度”。建立重點項目服務專員(專班)制度,一般重點項目明確一名中層以上干部擔任服務專員,重大項目成立服務專班,明確一名班子成員作為牽頭人,由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專班成員。項目投產后轉入“四送一服”干部聯企常態服務階段,實現項目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2021年全年,完成新開工項目64個,新竣工項目48個,新投產項目33個,新簽約項目110個,利用省外資金億元以上項目54個。
堅持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協作企業集聚”的聯動發展戰略,“龍頭企業引領、骨干企業跟進、關聯企業配套”的產業集群效應正在加速形成。同時,大力培育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聚焦細分領域,打造一批細分領域的行業“單項冠軍”和“配套專家”。依托“寧國智谷”,充分發揮工信部賽寶實驗室等公共服務平臺作用,為企業提供對標診斷、品牌建設、技術改造、檢驗檢測等精準服務,實現公共科技資源與集群企業的集成、互動、共享。截至目前,該園區擁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5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4家、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4家、省專精特新企業48家,其中11家成功登陸省股交托管中心“專精特新”板。
大力推行“騰籠換鳥”,開展工業企業分類綜合評價,按照“兼并重組一批、破產清算一批、扶持發展一批”的思路,積極穩妥推進“僵尸企業”處置盤活。通過引進新企業分割轉讓、收儲土地、督促企業自行開發等方式共清理處置“僵尸企業”66家,盤活閑置低效用地3900余畝。組織園區企業參加大型人力資源招聘會、就業雙選招聘會,通過“長三角G60科創云”“九城納賢”云招聘平臺幫助企業招引專業技術人才,2021年共協助企業招工3000余人。為解決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問題,2021年共申報到位專項債資金1.5億元,并加快各級財政涉企資金的審核與撥付進度,2021年共兌現企業獎補資金29960萬元,涉及獎補企業770次。
聚焦改革創新,實施了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已建立領導干部“職務聘任制”、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制”、工作人員“雙向選擇制”以及全員“績效考核制”,通過季度考核結合年度考核的方式,突出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等核心指標,極大的推動了經開區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標準地”改革,對符合條件的新增用地均采用“標準地”模式出讓,目前共完成45宗“標準地”出讓工作,總出讓面積1808.7畝。逐步推行財政獎勵資金“免申即享”機制,讓政策紅利精準直達企業,首批惠企政策即向園區25家企業兌付275.5萬元政策紅包。探索“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深化所屬國有企業改革,組建建投集團,資產規模已突破160億元,經營性收入已突破7億元,造血功能大步提升。
截至目前,寧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現有規模工業企業293家、高新技術企業114家、億元企業98家,自主培育A股上市企業5家。先后獲批安徽省首批戰新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綠色園區、全國橡塑密封件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安徽中德(寧國)國際合作智能制造產業園、安徽省首批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首批長三角質量提升示范試點、首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被G60聯席辦評為2020年度優秀產業合作示范園區;2020、2021連續兩年在全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設成效評估中位居前列;在2021年度全國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位列全國第83位(共217家)、全省第5位(共13家),2021年安徽省省級及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中位列第10位(共131家)。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