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靈紹工程)投運,該工程將來自寧夏的電能送至浙江,浙江“兩交兩直”特高壓骨干網架初見端倪,浙江也從缺電大省實現了電力供需平衡,特高壓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高壓,扭轉電力供需不平衡局面的解藥
作為第二個落點浙江的特高壓直流工程,同時也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之一的靈紹工程,將為浙江電網增加區外來電800萬千瓦。對于浙江電網來說,最重要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推動了全國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節能減排和霧霾治理,更在于它對于構建浙江電網主網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靈紹工程投運后,浙江將正式形成貫穿南北的交流特高壓T字形骨干網架和兩大特高壓直流“西電東送”大通道。“兩交兩直”特高壓網架進一步強化了浙江電網的主網架,構建起以特高壓站為核心、東部電源群為支撐,浙北、浙中、浙南之間緊密聯系,“南北互通、東西互供、交直流互備、水火電互濟”的主網結構。
隨著“兩交兩直”落地浙江,特高壓骨干網架在浙江初現端倪,浙江電網的供電能力也比以往提升了3倍。
特高壓入浙,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特高壓,能源結構調整的動力支撐
特高壓入浙,為浙江電力長期穩定供應提供了保障,為服務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關鍵性支撐。據統計,2014年、2015年,特高壓電網分別向浙江輸送外來電量378億千瓦時、314.8億千瓦時,占其全社會用電總量的10.7%、8.9%。
2015年最后一天,浙江發布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行動計劃,從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等四方面推進能源革命,發展清潔能源。加快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為主向清潔能源為主的根本轉變,是能源革命的基本方向。被認為是最清潔、最便捷的能源利用方式的電能,以綠色清潔的方式,在終端能源消費中不斷提高比例。
從2015年的數據看,浙江電網年累計消納清潔能源102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8.7%。這意味著,浙江每消耗4千瓦時電,就有近1千瓦時電來自清潔能源。而這清潔能源中,有400億千瓦時是通過溪浙直流送入浙江的西南水電。隨著靈紹直流工程的投運,浙江電網消納清潔能源的能力在2016年有望大幅提高。
今年上半年,浙江經濟增速達到8.3%,在全國位列第一梯隊。浙江政府部門的評價認為,近年來浙江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型升級成效逐步顯現。
《浙江省“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十三五”是浙江省強化創新驅動、完成新舊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期,是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期,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浙江,加強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推動能源結構轉型需要電力做支撐,持續企穩的經濟發展需要電力做支撐,生態發展、綠色發展需要電力做支撐。
如何平衡能源供給、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了特高壓,問題迎刃而解。特高壓作為實現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平臺的作用再次凸顯。2015年,浙江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占比52.2%,比2010年下降了9.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的利用比例由2010年的12%提高到22%。
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浙江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特高壓骨干網架必然會給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關鍵性支撐。
“從浙江、華東,到東中部,這里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地區,用電負荷增長快、需求量大,過去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都將是我國能源電力消費的中心。2020年東中部還需新增區外來電2億千瓦。列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四交四直’等特高壓工程建成后,只能增加東中部受電能力0.9億千瓦,仍有1.1億千瓦缺口。”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在采訪時表示。
缺口靠什么彌補?就地平衡,還是遠距離跨區輸送?
構建東西兩個同步電網,由浙江說開去
靠就地平衡來彌補東中部電力缺口,顯然是個偽命題。
東部煤電發展已經面臨生態環境的剛性約束,東中部煤電建設規模過大,與大氣污染防治、能源結構調整背道而馳。
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核電具有區位優勢,近年來,我國核電發展迅速,僅2015年就核準開建了8臺核電機組,核電在建規模保持世界第一。但按照至2020年我國在運核電機組5800萬千瓦的規劃,彌補缺口杯水車薪。
東部地區水電資源開發殆盡。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其開發規模及利用小時數與西部、北部地區相差甚遠。
即使充分利用東部地區所有可開發的能源,仍無法與東中部未來剛性需求完全匹配。
而在資源富集的西部、北部地區,多個能源基地需要大規模開發、遠距離輸送清潔能源。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西部北部地區風電將超過1.8億千瓦、光伏發電9700萬千瓦,需要外送1.5億千瓦;四川水電新增4300萬千瓦,需要外送2300萬千瓦。
送、受端需求明確,跨區輸電是必由之路。
事實上,東部地區作為受端,已經成為接受區外直流規模最大的區域,也是直流落點最集中的區域。目前,已建成區外直流送電線路共有8回(三大特高壓直流、靈紹直流和4回500千伏直流)。同時,還有2回特高壓直流線路納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錫盟—泰州、晉北—南京),在建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東部地區已建、在建的區外直流將達到11回線路,送電總規模約7000萬千瓦。
特高壓多直流、大容量集中饋入,需要一個堅強的受端電網來支撐。從交直流輸電的特性來看,特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可點對點、大功率、遠距離直接將電力送往負荷中心。特高壓交流具有輸電和構建網絡雙重功能,中間可以落點,電力的接入、傳輸和消納十分靈活。直流必須依托交流電網才能運行,只有交流支撐能力強,直流才能安全運行。用一個形象的比喻,特高壓直流像是一艘萬噸巨輪,需要一個深水港來停靠,而這深水港就是特高壓交流電網。
當前,特高壓工程建設正處在骨干網架形成過渡期,交直流發展不平衡,網架結構還處于發展完善階段。特高壓交流成網后整個特高壓交流電網就好比擴容后的蓄水池,特高壓直流就好比多條河流匯入這個蓄水池,即使這些河流突然發生斷流或泛濫,對于擴容后的蓄水池的影響也是十分有限的。
隨著我國特高壓交直流工程的建設,覆蓋能源基地和負荷中心地區的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正在逐步建設中。按照國家電網公司規劃,到2020年,在現有5個同步電網格局基礎上,將西部不同資源類型的電網進行互聯,構建西部電網;將東部主要受電地區電網進行互聯,構建東部電網,形成送、受端結構清晰,交直流協調發展的兩個同步電網格局。
未來,這不僅是一個優質的資源配置平臺,更是一個能夠抵御風險的安全、智能的電網。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