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合市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深圳市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是促進深圳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的綜合性、基礎性、指導性文件,意味著深圳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圖。
《規劃》提出,到2025年,打造國際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和“數字中國”城市典范,成為全球數字先鋒城市;到2035年,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成效更加顯著,實現數字化到智能化的飛躍,全面支撐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更具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的全球數字先鋒城市。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總結了目前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提出組織架構、總體架構、數據架構、安全架構四方面架構,部署提升數字底座新能級、構建智能中樞新體系、打造數字政府新優勢、繪就數字社會新圖景、賦能數字經濟新發展、形成數字生態新格局、創新工作推進機制等工作任務。
率先建成數字底座標桿城市
五大方面提升數字底座
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堅實的數字底座支撐。在提升數字底座能級方面,《規劃》從全面提升通信網絡能級、前瞻部署算力一張網、集約建設一體化云平臺、完善時空信息平臺、加快建設物聯感知平臺五個方面重點打造。
為率先建成數字底座標桿城市,《規劃》提出構建起統籌集約、全面覆蓋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實現泛在高速網絡連通。統籌布局以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為主體、智能超算為特色的全市算力一張網,強化算法等科技能力支撐,實現算力的云邊端統籌供給。構造城市混合云生態,實現云資源的一體化融通。全面應用BIM/CIM技術,建立建筑物、基礎設施、地下空間等三維數字模型,建成全市域時空信息平臺,建設物聯感知平臺,為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數字底座支撐。
到2025年,城市大數據中心、政務云、政務網絡全面提質擴容,構建時空信息平臺,實現全域全要素疊加。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超30個,城市大數據中心折合標準機架超2.6萬個,時空信息平臺應用數量超200個,重要建筑、市政基礎設施、水務工程項目BIM模型導入率達100%。2023年開始,全市所有新建(立項、核準備案)工程項目(投資額1000萬以上,建筑面積1000平方以上)全面實施BIM技術應用。
率先建成數字政府引領城市
打造協調推進、精準智能的
整體式政府
如何打造主動、精準、整體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務?對此,《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三個“一”。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深化
政府治理“一網統管”基本實現
政府運行“一網協同”基本形成
《規劃》提出,在“一網通辦”方面,進一步優化“i深圳”“深i企”等“i系列”平臺服務內容,完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在“一網統管”方面,以“深治慧”平臺為龍頭牽引,聚焦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五大職能,針對城市運行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重塑數字化條件下的業務協同工作閉環。在“一網協同”方面,加強數字政府統一平臺支撐能力建設,為全市各區各部門提供集約高效的平臺支撐、數據支撐和業務支撐。
到2025年,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深化——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由“可用能用”向“好用愛用”不斷深化。
政府治理“一網統管”基本實現——建成城市級一體化決策指揮平臺,推進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協同治理。
政府運行“一網協同”基本形成——各級黨政機關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各級、各部門協同管理更加順暢高效。
助推數字社會高品質建設
讓數字成果惠及全民
在建設數字社會方面,《規劃》提出要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推動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加快打造均等普惠的民生服務體系,讓數字社會建設成果更好惠及全體市民。
此外,為建設全民共享的數字社會,《規劃》強調推進相關服務的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應用提供便利,逐步消除“數字鴻溝”,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會。加強全民數字化技能教育和培訓,提高智能技術運用能力和水平,提升全民數字素養。
到2025年,數字化、智能化助力“民生七優”效能凸顯。全民暢享數字生活新模式,數字化產品進入千家萬戶,并與經濟社會各行業深度融合應用。公共服務各領域“適老性”改造取得階段性進展,“數字鴻溝”逐步彌合。
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造發展新引擎
《規劃》提出,深圳要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巨大市場應用規模優勢,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更新產業形態,持續提升產業能級,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引領智慧新生活。
到2025年,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國際領先標準。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31%,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2萬億元,5G、人工智能、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等數字經濟細分領域發展領跑全國。建成一系列支撐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率先打造數字生態樣板城市
數據交易及服務規模全國領先
在打造數字生態方面,《規劃》提出,加快推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實施,逐步完善數據產權、數據交易等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合作,推進標準互認、規則銜接。探索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共享等機制。構建全市統一網絡安全體系架構,打造全天候、全場景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到2025年,推進《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相關配套制度建設,完成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實現數據交易活躍度和數據服務業規模全國領先。公共數據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公共數據資源社會開放數據集不少于5000個,“一數一源”覆蓋率達85%。網絡安全建設、運營、管理和標準規范體系進一步健全。對外合作不斷深化,打造數字化領域合作新范式。
值得留意的是,《規劃》創新工作推進機制,探索建立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績效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以年度為周期對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以及各區各部門應用系統建設情況和使用效果進行評估。同時,設立首席數據官(CDO),明確首席數據官職責范圍和評價機制,促進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優化數據要素資源配置。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