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
抓創新即抓發展,抓創新即謀未來。
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瀘州在市委八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瀘州市委關于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這是瀘州市首次以市委全會的形式安排部署創新發展工作。至此,全市創新發展按下了新的“快進鍵”。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將以開放共建的姿態,市場化匯聚科研、產業、資本資源,立足瀘州、輻射川南、服務成渝,打造創新驅動核心競爭力。
因勢而謀,探索“政產學研用”跨界合作“試驗田”
自2021年12月起開始籌備,這個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便備受外界關注。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是什么?為何而建?
“這是一個以瀘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獨立招收博士后優勢為依托,致力于聚集高層次人才、科技成果產業化、產業鏈延鏈強鏈補鏈的重大新型創新平臺,旨在打通打破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壁壘,整合全市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實現抱團發展,探索人才、資本、產業緊密結合的運營模式和創新生態,勢必能激發人才活力、加速成果轉化、助推產業振興,為全市建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共享高品質生活、區域服務力和核心競爭力更強的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提供更有力支撐。”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是為深入貫徹落實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而成立的一個實行企業化管理的科研機構,致力于圍繞成渝地區優勢優先的生物工程、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化工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科技協同創新、項目孵化、新興產業培育、科技成果轉化、軍民融合發展,著力構建“科研、教育、產業、資本”四位一體的微創新體系,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力量和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就是為了強化產業技術創新的市場轉化,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
瀘州不乏高校、研究院,但未能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比例不高;而企業吸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能力與動力不足,在科研成果轉化“有心無力”。這是多年來持續困擾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一大難題,也讓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具有時代必要性和市場渴求度。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創新驅動成為各地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完善創新資源布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此背景下,成立“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乃因勢而謀——既有利于瀘州市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更能促進區域科技資源加速聚集,助力解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中部城市科技創新能力“中部塌陷”問題。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也是瀘州探索“政產學研用”跨界合作的一片“試驗田”。
一方面,有創新的運作模式。與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同步成立的,還有一個市場化主體——瀘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科創有限公司(簡稱“博科公司”)。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將按照“成果轉化、聚集人才、招引產業、促進發展”的思路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原則,采取“先研院+公司+工作站”三位一體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化主體作用,解決“科技所能”和“企業所需”之間的信息差問題,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科技成果走進市場,成為“香餑餑”。
另一方面,有創新的體制機制。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正積極穩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用好中長期激勵工具,積極探索和創新利益捆綁分享機制,健全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有效激發科研活力和創新動力。同時,市場化選聘高水平科技管理服務團隊,推動博科公司做強做大,并以“博科公司”為抓手,加速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上市企業。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為科學家和企業家建立了一個‘朋友圈’,讓科技成果和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將打通合成創新生態鏈重要環節,極大縮短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瀘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張國華局長表示。
因時而動,讓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搶抓發展機遇,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要如何建?藍圖已繪就。
瀘州市明確提出,要圍繞建設國內一流的產業研究院、領軍人才培養基地、“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示范載體,以及區域性協同創新引領者的戰略目標,著力實現“五個一批”,即: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攻克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技成果、匯聚一批金融資本、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加速培育壯大瀘州創新驅動能力,為“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落地見效提供有力支撐,全力提升瀘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國創新版圖中的戰略地位。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
——市場化匯聚人才。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將搶抓人社部、全國博管委關于加強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的機遇,充分發揮博士后制度優勢,加快構建具有博士后特色的企業創新聯合體。圍繞瀘州“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需要全職或柔性引進院士及各類創新領軍人才,并聯合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量體裁衣”育才,打造一支高層次領軍人才隊伍,為瀘州各大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市場化集聚資本。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將充分發揮“三位一體”運營模式的要素集聚和資源配置優勢,探索科技觸碰產業的創新模式,通過分類設立或引入天使、創投、風投等專項基金,通過成果轉化收益、企業孵化、技術入股、投資收益等實現自我造血,推動科技、產業、金融互動循環,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市場化轉化成果。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將統籌區域內外各類平臺資源,集中優勢建設院內平臺,尋找戰略伙伴建設院外平臺,把“穿白大褂”和“穿西裝”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在共性關鍵核心領域和新興產業方面開展技術研發、協同創新、項目孵化,搭好科技成果與產業轉化的橋梁,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精準對接產業鏈與技術鏈,面向白酒、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能源化工、紡織新材料、綠色建材等產業,推動成果高效精準轉化。
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的先研院,將用好用活市場化手段,致力于強化產業技術創新的市場轉化,為科技創新提供一個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全鏈條的服務,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乘勢而上,為成渝地區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正式揭牌,是瀘州堅定走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一個切片。
從大勢看未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格局之下,創新成為各地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
順應時代發展,回應頂層設計,瀘州作出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長遠決策。
瀘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瀘州要全力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動能更加強勁。“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健全,創新環境和政策機制全面優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扎實推進,開放能級大幅提高,科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倍增,創新資源要素加速集聚,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高地。
事實上,作為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全省首批創新型城市,瀘州推動創新發展具有廣泛基礎和獨特優勢。一組數據足以說明——
創新人才加速匯聚。全市大力實施“酒城人才聚集行動”,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萬人計劃”專家等各類領軍人才340余人,各類科技人才達40余萬人。建成國家級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建成省級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7家。全市各類科技人才達39.16萬人。
創新產業提檔升級。白酒產業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建成全國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白酒釀造生產車間;電子信息、紡織產業從無到有,中國電子、華為公司、江蘇恒力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瀘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名列全省前茅;高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現代醫藥產業不斷壯大,初步形成具有瀘州特色的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
創新平臺基礎扎實。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發展平臺30個,各類省級創新平臺120個,創新平臺數量位居四川第三、川南第一。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54家,數量全省第五。其中,瀘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3年創立,于2019年成為四川首家獲得獨立招收資格的工作站,2020年開啟全市“共建共享”新模式,為瀘州匯聚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撐。
瀘州優質的創新“基因”,也是將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造成聚集高層次人才、科技成果產業化、產業鏈延鏈強鏈補鏈的重大新型創新平臺的底氣所在。
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揭牌,對瀘州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堅定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瀘州正在開啟發展新篇章。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