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五年,我國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都出現下跌的局面。受國內經濟下行、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國際深陷經濟危機泥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實業的經營狀況非常不容樂觀。面對內憂外患的經濟形勢,傳統實業如何破局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警報!企業脫實向虛現象引發憂慮
統計資料顯示,自2010年開始我國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逐年下降,分別是7.6%、7.3%、6.1%、6.1%、5.9%和5.5%。伴隨著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的連續下滑,我國經濟資源配置中也出現了嚴重的“脫實向虛”現象。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傳統實業不是將資金用于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而是用于投資股市、房地產等領域,引發國家和社會的憂慮。雖然國家采取多種措施來遏制這種“脫實向虛”的現象,但收效卻非常有限。
專家認為,僅僅靠政策支持和輿論引導很難從根本上扭轉這種趨勢,只有支持實體經濟降本增效、提升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才能幫助傳統實業度過難關。而支持傳統實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則是保障傳統實業盈利能力最有效的措施。
2.7倍:國家加大技術改造投資金額
來自工信部的統計數據,也直接證明了專家的說法。根據工信部統計的2009年~2015年全國技術改造數據,大體上中央財政每提供1億元可拉動投資近20億元,新增工業產值就能達到30億元左右,利潤約3.1億元,帶動就業約2800人。
在此背景下,國家也加大了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的力度。“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技改投資37.5萬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7倍。其中2015年一年技術改造投資就達到了9.5萬億元,比平均數高出很多。
進入2016年,國家在工業技術改造上的投資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據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介紹,1~8月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3%,比工業投資增幅多了10個百分點。
技術改造,不只是國家的事
在國家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情況下,有業內人士指出,實體企業也需要提高認識、認清形勢,在技術改造升級上投入更多的資金與精力。
記者在走訪多家企業得知,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前后,歐美企業在技術改造上的投資占工業投資的50%至69%,這也造就了他們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產業升級換代速度大大加快,最終確定了在工業領域的領導地位。
“對于實體經濟來說,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堅持科技創新,既是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大勢所趨,也是企業健康發展、開拓市場的必然選擇。我們研發的新式粉碎機,還未正式上市就已簽訂合同。”河南龍昌的董事長吳長明這樣告訴記者。
“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使中國制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競爭新優勢,要靠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李毅中指出。
據記者了解,目前江蘇、四川、河北、福建等眾多省份,已經出臺了“十三五”期間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進行獎補的措施。技術改造將作為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有望在我國長期執行。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