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意義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過度的碳使用和碳排放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濃煙重霾、溫室效應等嚴重資源環境問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我國當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大量能源需要進口,從長遠看,對資源的需求仍然在不斷增長;生態系統的碳吸收低于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碳排放。因此,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依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高碳資源利用效率,驅動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同時著力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的迫切需要。進入新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愈益凸顯,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愈加普遍、越發強烈,期盼藍天白云、清水綠岸。因此,必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生態環境。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嚴峻狀況,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帶來風險。要破解這一問題,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我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必須攜手國際社會,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
??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雙碳”工作全過程包含首端的碳資源合理開發、中端的碳物質高效利用、末端的碳排放物吸收和回用諸環節,關涉政策措施的保障、能源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突破、生態碳匯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需要我們堅持系統觀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堅持生態優先、先立后破,依靠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驅動,形成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減少碳排放而不減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更大發展;著力減排降碳與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統籌謀劃,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
??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雙碳”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措施的銜接協調,以形成整體合力。同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緊密結合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實際,確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雙碳”行動方案,既與頂層設計相銜接,又不搞“一刀切”。
??處理好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既要立足當下,腳踏實地解決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具體問題,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又要放眼長遠,克服“碳沖鋒”等急功近利傾向,在降碳節奏和力度上科學把握,舉措上穩中求進,逐步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雙輪驅動、兩手發力,通過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和碳市場機制的完善來破除有礙碳減排的藩籬,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形成“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
??推進“雙碳”工作的加、減、轉、控路徑
??綠化國土,增加碳吸收。在生態治理上做文章,著力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維護和優化森林、草地、耕地、土壤、濕地、海洋的碳匯功能;在擴綠上下功夫,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因地制宜規劃和實施碳匯林建設等項目;在耕地上動腦筋,改良農業種植方式,科學發展碳吸收種植業。如此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及其碳匯能力,以碳吸收的更多增量去抵消碳排放量,從而逐步趨向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平衡。
??優化結構,減少碳使用。在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上發力,有序淘汰煤炭落后產能、增加先進產能,“兜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盡快提高煤電效率,力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讓黑色的煤炭“綠”起來,驅使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同時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促進煤炭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推動產能、用能總體過程的減污降碳;在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上發力,通過傳統產業的升級、清潔生產的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壯大等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推動社會生產整體過程的減污降碳;在消費結構綠色轉型上發力,遏制奢侈浪費,倡導低碳消費,鼓勵綠色出行,力行“垃圾分類”,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推動家庭、社會生活過程的減污降碳。
??創新技術,驅動碳轉換。通過減碳技術的開發應用,提升生產生活過程中碳資源的轉換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通過去碳技術的創新突破,推動碳的捕集利用與移除封存,將碳污染物轉換為產品、資源或無害物質;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的深度融合,以“硅基”數字創新賦能“碳基”產業低碳發展,形成碳轉換新動能和增長極。
??完善機制,控制碳排放。建立資源環境國情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全民教育機制,把控制碳排放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及其執行機制,形成碳排放控制政策鏈;穩妥實現從表面的能耗控制走向直擊要害的碳排放控制,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倒逼產業結構低碳,更好發揮政府在碳減排中的調控作用;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構建雙碳智慧監測平臺,健全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能源要素向各地優質項目、企業、產業流動和集聚,實行生態保護收益和碳排放污染成本的內部化,充分彰顯市場在碳排放“雙控”中的導向作用。(作者系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