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連發消息,對2023年的進出口關稅進行了調整,其中新增了手術機器人子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2023)》公告顯示,為保障人民健康,減輕患者經濟負擔,2023年1月1日起,降低13類醫療器械進口關稅;7月1日起,37類醫療器械產品將實現進口零關稅,政策推行后,在適用最惠國(含美國等162個國家)進口這些醫療器械產品將實現進口零關稅。
而對于手術機器人,《部分信息技術產品最惠國稅率表》顯示,從2023年1月起,即按照最惠國進口零稅率執行,鼓勵國外手術機器人產品和技術進入中國市場。
意味著包括達芬奇等手術機器人都將零關稅,過去這些企業都在大力推動手術機器人本土化進程,此次乘著降低關稅,很可能會降低進口手術機器人的價格,有利于推動手術機器人的落地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財政部文件中新增的“手術機器人”子目是指由機械臂、控制臺、成像系統等部分組成,能以微創方式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的一種醫療設備,具體包括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放射介入手術機器人。
業內人士表示,稅目被稱為貿易的“語言”,當一類商品擁有相應的稅目之后,有助于促進商品貿易流通,有利于統計商品的國際貿易情況,提高貿易透明度。此外,擁有稅目之后,也將更加方便地落實進出口貿易許可管理政策或稅收征管政策等。
手術機器人作為創新型智能醫療設備,能在人體腔道、血管和神經密集區域完成精細的手術操作,有著定位準確、手術創傷小、感染風險低和術后康復快的優點,能夠滿足患者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還能幫助更好地應對全球老齡化引起的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
從應用領域來看,目前手術機器人主要集中在五大領域: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泛血管手術機器人及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
其中,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發展最早也最為成熟的賽道,占比60%以上,基本被達芬奇機器人壟斷;骨科手術機器人是第二大領域,占比15%以上,以美敦力等骨科巨頭為代表;其他類別的手術機器人市場應用占比較小,未來隨著手術機器人向著專業化發展,有望涌現更多新興手術機器人。
今年以來,國內手術機器人整體需求明顯增多,招投標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11日,全國各級醫院的手術機器人招標公告達89個,其中上半年招標公告為32個,下半年招標公告為57個;而在中標方面,截至12月11日,全國各級醫院的手術機器人中標公告為55個,其中上半年中標公告為19個,下半年中標公告為36個,涉及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配件及耗材、手術機器人維保服務等。
如今國家也在大力推動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今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擬使用財政貼息貸款更新改造醫療設備,據透露,預計每家醫院貸款金額將不低于2000萬。
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財政貼息政策涉及金額較大,將刺激醫療設備采購及更新換代需求,為醫療新基建“添薪加柴”,基層醫院診療水平有望全面提升。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醫療器械將迎來采購高峰期,這也是國際型、平臺型、創新型國產醫療設備廠商提升市占率、加速入院的良機。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多種大病病發率上升,對外科手術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術機器人高精度、高穩定、低創傷的特點很好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也有助于緩解乃至解決醫療服務供需的不平衡,全面提高醫療供給的效率。
但由于起步較晚且手術機器人價格高昂,我國手術機器人應用還很少。2021 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腔鏡手術滲透率僅為0.7%,而同期美國是13.3%,這也意味著國內手術機器人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21年被業界視為手術機器人元年,多家國內外企業在手術機器人賽道獲得了突破,到了2022年,手術機器人迎來上市、上崗高峰期,國產手術機器人集中落地,多款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注冊批準。
數據統計,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由2016年的23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54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能達到402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1.5%。
而我國人口基數大,需求旺盛,加之政策的利好,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速度將遠超全球平均增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到2026年,我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億美元(265億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4.3%。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