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機器學習、虛擬化與大數據分析,這些如今耳熟能詳的詞匯,都可視為描述“工業4.0”生態系的一環。但當工業4.0這個概念在2011年提出時,德國外貿與投資局數字服務部副主任夏爾瑪(Asha Maria Sharma)回憶,“許多國家都來詢問我們在做什么?”顯然當時業界搞懂的少之又少。
經過11年發展,工業4.0的影響力已超越工業范圍。據德國聯邦通信暨新媒體協會(Bitkom)調查,到了2021年,已沒有受訪企業認為工業4.0與自己無關。
在能源危機中,工業4.0進程為制造業打下的基礎更顯珍貴。德國工具機大廠、工業4.0先驅MAG總裁肖寧(Sebastian Sch?ning)認為,數字化是節能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資訊透明,你就無法得知哪些環節可以節能”。
數字化的好處不僅止于監控、優化系統運行,或是進行預測性維修,還能協助做出更智能的產能決策。例如,德國電氣連接及自動化廠商魏德米勒(Weidmüller)的射出成形生產線配備的通信組件,便能及時獲知歐洲電力交易所(EPEX)現價,算出每單位的能源成本,在電價走低時增加產量。
俄烏戰爭與疫情都對工業4.0帶來新沖擊
進入2023年,當年的環境挑戰既未褪去,還增添了更多地緣政治的變量,減碳綠化的壓力也更加龐大。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沖擊,更使得無數企業意識到數字化已是不得不走的路。在心態上,這無疑是加速工業4.0進程的催化劑。
電源供應商全漢(FSP)德國分公司總經理嚴謙和直指,俄烏戰爭與疫期熱錢帶來的通脹、歐元匯差等沖擊,都在提升企業基礎經營成本,尤其是占據公司最大支出的人力薪酬,“我們估計整體成本將提升10~15%,這是一大挑戰”。
電源供應商全漢(FSP)德國分公司總經理嚴謙和(左)及總經理郝本寒(Bernhard Haurenherm)。
但嚴謙和也表示,在能源危機打開的長期性綠色能源商機中,短期波動應是可克服的,長期性的挑戰,來自于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對此,全漢在2022年中決定于德國成立研發中心,就是為了加強當地服務品質,鞏固臺廠在歐洲市場的關鍵競爭力。他解釋,與客戶合作,從頭打造綠色能源交通工具的專用充電器,整個過程可能要花上兩、三年,“但這樣我們就不會被換掉”。
擁有不少國際業務的MAG,也才正從種種沖擊中摸索新的生存之道。俄烏戰爭爆發后,原先可貢獻營收近15%的俄羅斯市場可說是瞬間歸零。電動汽車轉型,也帶來設計與生產的新考驗。
德國街頭的電動汽車充電站。
肖寧指出,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中,敏捷、彈性的行動力是關鍵。要提升企業行動的敏捷性,驅動員工的領導力、厘清目標與任務內容的執行力,以及監控計劃后續發展,三者缺一不可。
工業5.0已將起
工業4.0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計劃,最終是德國工業的全面性升級。對許多企業來說,工業4.0都還是奮力適應中的近未來,但工業5.0也已蓄勢待發。也是在4.0路上的德國企業,近期即起實踐的新趨勢。
什么是工業5.0?根據歐盟描述,工業5.0將是在4.0的技術基礎上,強化永續與人本價值。雖然,工業4.0在概念發展肇始,也將節能減碳視為保護環境的途徑。在10多年的發展中,它主要是一個科技中心、增長導向的工業模型,而許多專家認為這已經不夠了。
工業4.0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計劃,最終是德國工業的全面性升級。(Source:Unsplash)
在氣候變遷、資源緊縮的環境變化中,經濟體與社會面臨的挑戰日漸復雜,需要比工業4.0所強調的科技力更加全面性的轉型升級,來提升工業韌性。這在新冠疫情、戰爭的突發性考驗中,更顯關鍵。
重視環境與員工福祉并不是新概念,但將它們置于工業模型的核心定義中,昭示著一個不再以生產性能與盈利增長為主要目標的永續企業形態,可說與日本在2016年提出的“社會5.0”愿景息息相關,同樣期盼著本質性的典范轉移。
在人機協作的背景中,工業5.0的重點不會是員工該如何適應、使用新技術,而是這些新技術可以為員工做些什么。例如,機器可以不間斷地精準執行物理性任務,讓協作的人類伙伴得以專注于創意思考上。
這股潮流反映了德國、歐洲近年企業價值觀的轉變,將不會僅限于工業,最終是整個社會的轉型與升級。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