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碳基)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兢主持公司研討活動。
“作為國內首個標準化碳鏈協同治理服務項目,‘千億綠鋼’行動針對‘政企銀’三方的剛性需求,服務于綠色鋼材產業鏈,打造了各方協同綠色發展的實效場景。”在近期舉辦的“千億綠鋼”行動發布會上,中碳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碳基)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兢這樣說道。
“雙碳”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全產業鏈協同推進?!扒|綠鋼”以建筑鋼材作為切入點,被視作建筑產業鏈協同降碳的一項創新行動。據透露,該平臺目前已完成千萬元級別綠色低碳鋼材交易量的試運營;到2030年,計劃完成綠色低碳鋼材交易量約1.5億噸(約6000億元),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00萬噸。
實際上,綠色鋼材產業鏈的協同降碳只是勾勒城市級碳基建藍圖的一個起步動作。李兢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如同道路、電力、通信等領域的基礎設施一樣,碳基礎設施未來也將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級碳基建將成為未來工作推進的一個重要方向。
“千億綠鋼”平臺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據了解,“千億綠鋼”行動是由中國首家以“碳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業的央企創新公司中碳基攜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與北京市通州區運河商務區聯合策劃,協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以及鋼鐵企業、采購單位、施工企業、金融機構等10多家單位共同推進的大型公共服務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千億綠鋼”平臺是國內首個整合“標準認證+生產采購+金融扶持”功能的標準化碳鏈平臺。
2022年10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圍繞建立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提出了完善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布局碳清除標準體系、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等7個方面的24項重點任務。
這意味著,“千億綠鋼”平臺所提供的全方位供應鏈服務不僅能夠加速綠色低碳鋼材供應鏈的形成,在落實綠色低碳轉型工作中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還有利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
目前,該平臺已完成千萬元級別綠色低碳鋼材交易量的試運營,“十四五”期間預計將累計完成交易額1000億元,預期完成綠色低碳鋼材交易量約2500萬噸,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50萬噸。
“‘千億綠鋼’行動正是綠色建筑領域降碳價值化、產業鏈協同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探索與實踐?!崩罹χ袊鞘袌笥浾哒f,下一步,平臺將從“擴品類、擴領域、擴規模、擴影響”四個維度持續拓展,將從鋼材拓展至水泥、玻璃等多品類供應鏈,從建筑領域逐步拓展至交通、化工等領域,進而逐步擴大綠色產品交易規模與交易市場,提升綠色產業鏈價值和影響,為國家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格局貢獻一份力量。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2022年8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從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節能降耗、積極推進綠色制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和加快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六個方面指明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任務。
可以說,工業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工作意義重大。工業降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也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碳治理體系、碳治理“鏈長”雙管齊下提質升級
據悉,中碳基致力于發展“碳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突破性、前瞻性領域,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一整套科學方法論,意在助力國家全面碳治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為全球綠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那么,什么是碳基礎設施建設(簡稱碳基建)?
李兢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他認為碳基礎設施建設理念的核心觀點是發揮“碳”作為未來社會發展核心計量單位的基礎性作用,構建提供碳相關要素聚集與流通的公共底層服務系統,這個服務于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公共基礎體系即碳基礎設施。
在他看來,碳基礎設施可以類比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為人、車、物等多要素提供了流通平臺;同樣,碳基礎設施實現了碳數據、碳技術、碳資本的有機統合,為碳相關要素的聚集與流通提供了公共服務平臺。
“未來將形成一個‘碳’的社會,也就是說,生產生活都要考慮‘碳’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光伏、風電、儲能等具體的減碳項目都是‘碳’社會的上層建筑,而中碳基想做未來‘碳’社會的基礎設施,更好地服務于各類減碳工程和應用,高效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因此,碳基礎設施不僅包含了數字空間、服務平臺等‘產品體系’,還包括政策體系、技術標準等一系列配套支撐。”李兢說。
那么,碳基建是如何服務碳資產開發的?李兢表示,無論是狹義上的減排量碳資產,如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國際自愿碳減排信用(VER),還是廣義上碳金融資產,如碳債權、碳期貨、碳期權、碳遠期和碳權益,碳資產的開發和確權都需要有高質量的數據基礎,主要體現在數據的可信度、顆粒度、準確性、流動性、及時性等方面。目前我們看到的碳資產開發,普遍還是以傳統人工方式對碳資產開發過程中的各類基礎數據進行監測、采集和審核,在效率、規模、效益、公信力等方面都難以支撐“以碳為核心計量單位,以碳資產為價值錨定物”的高增長低碳經濟形態。推進城市級、產業級碳基礎設施建設,正是著眼于以數字技術解決碳資產開發的數據基礎問題,推動碳資產開發產業鏈數字化升級。
此外,建筑一直是隱藏的碳排放大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顯示,2021年建筑及施工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比交通系統的23%高出許多,是溫室氣體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建筑領域如何率先實現碳治理能力的提質升級?李兢認為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行業的碳治理體系。這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碳治理意識,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需要加強政策指引和標準導向,企業和個人則要統一思想提高碳治理認識,積極提升綠色低碳水平;另一個是碳治理工具,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數智化手段為行業碳治理提供科學高效有力的治理工具。
其次,需要充分發揮建筑企業作為建筑行業碳治理“鏈長”的作用。李兢表示,建筑業是一個長鏈條行業,建筑全過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涉及建材生產與運輸、建筑施工、建筑運行、建筑拆除等多個階段,而建筑企業向上鏈接建材生產、運輸,向下鏈接建筑運行、維護,是整個建筑產業鏈條中承上啟下的“超級節點”,在推動全行業節能降碳方面將發揮關鍵“治碳鏈長”作用。
適度超前布局加強城市碳基建合作
城市是全社會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增進人與城市的互動關系,是打造綠色、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的落腳點。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我國陸續在6個省和81個城市開展了低碳試點,涉及31個省(區、市),涵蓋全部5個計劃單列市。據初步核算,2021年全國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降低3.8%,為完成“十四五”碳強度下降18%的目標任務奠定良好基礎。
也就是說,低碳城市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在這方面,李兢認為,發達城市優先落地城市級碳基建方案的積極性將更高。
“對城市而言,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城市碳基礎設施,將對這個城市高質量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和速度產生深遠影響,也勢必會影響其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城市競爭能力。目前我們已經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比如典型的工業城市、沿海發達城市、資源型城市、服務業城市等建立了合作機制,共同打造城市碳基礎設施建設的樣板工程?!崩罹ふf道。
另外,政府部門作為城市碳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體,需要發揮主動引領作用?!罢梢酝ㄟ^碳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的安全開放的碳治理數字空間,引導法人與自然人參與城市碳治理,激勵城市法人與自然人的主動降碳行為,加速碳數據的持續高效整合,打造城市碳治理標準體系;并以此為抓手,不斷優化城市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碳數據價值的市場化配置效率,引導供需關系綠色升級,支持城市碳治理應用生態建設,加速城市綠色數字經濟體系構建?!崩罹け硎尽?/span>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