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人才缺口巨大、需求激增
低碳發展涉及多個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相對于已經有一定發展基礎的歐美國家來說,中國“雙碳”工作涉及的環節更多、時間更近、任務更重,需要一大批具備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來支撐。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國需要的“雙碳”人才在55萬—100萬名左右。而目前的相關從業者僅為10萬名左右,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由于人才培養需要一定周期,自2021年起突然爆發的雙碳人才需求遇到了供應的瓶頸。
著眼于綠色轉型中“雙碳”人才的培養,新的頂層設計已在中國悄然展開。2017年,中國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專門提出“提升綠色制造技術技能水平”,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綠色制造發展需要積極開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
2021年3月,具備碳排放監測、核算、交易、咨詢等多項技能的碳排放管理員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碳排放管理員”這一新興職業的出現,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決心。
為滿足未來市場人才需求,培養掌握“雙碳”各項技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工信部教育中心啟動雙碳職業能力人才培養工程。據悉,該項目有碳排放管理技術、碳資產管理應用、碳監測管理技術、碳交易管理咨詢共計4個技術專業。通過深入了解碳排放相關理論知識,學習碳排放管理策略,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驅動力,充足的人才保障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執行,目前中國的“雙碳”人才隊伍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要加快推進系統性的人才隊伍建設。相關政策的出臺,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全面提升相關行業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要重點做好職業技能標準制定、職業教育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幾項工作。
在大力引進、培養“雙碳”人才的背景下,系統性培養專業化人才是當下的重中之重。碳排放管理員作為熱門的新型職業,在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能源革命的大環境下,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近兩年來,眾多知名企業如小米、華潤、美的、吉利等紛紛放出了“雙碳”崗位需求。據獵聘網統計,2021年,中國碳排放相關新發職位需求同比增長753.87%,且該職位的招聘平均年薪由2019年的15.36萬元增至2021年的25.55萬元。
高校紛紛布局,增設相關專業
目前,在低碳科技、市場、金融等新興領域,人才儲備仍然相對缺乏,“雙碳”領域的人才培養格外迫切。
2020年以來,中國多所高校成立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學院、研究院。依托既有學科和人才梯隊組建碳中和學院、研究院,是高校碳中和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主流。經梳理發現,這些學院多集中在能源、電力、交通、建筑類等學科積累較深、校企合作緊密的高校。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強強聯合,共同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并設立智慧能源專業。該學院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于一體,著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培養引領現代能源產業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實踐型人才,打造高校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談及“雙碳”領域最缺乏什么樣的人才,該院院長黃震在近日舉行的“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養”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指出,目前最需要的是低碳科技人才、碳資產管理人才和碳交易、碳金融人才。
“未來,新能源這一塊將繼續有快速的增長,新能源、光伏、風能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力培養,同時,碳是有價格的,作為資產管理,也由此引發了碳核查、碳會計、碳審計。目前,該領域的人才培養已經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黃震稱。
2021年,華東理工大學圍繞碳中和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成立了國內首個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據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慧芳介紹,該學院旨在為低碳轉型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專業支撐和技術儲備。她表示,希望推動碳中和領域學科交叉創新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與全球伙伴院校共同為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2021年,清華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方面表示,未來將在低碳發電與動力、新型電力系統、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業深度減排、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方向重點發力。
同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揭牌成立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學院,學校設置了碳儲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油氣資源綠色智能開發、低碳能源高效開發、智能油氣勘探開發、智能煉化與新能源等學科方向,組建若干個多學科交叉的碳中和能源領域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
2022年,四川大學成立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并面向本科生開設碳中和技術創新班。據四川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唯臨介紹,目前,碳中和技術創新班的招生規模為每年60人。同時,川大還開設了20多門與碳中和相關的課程,涉及氫能、儲能、碳經濟等方面。
同年,同濟大學與上海市崇明區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建設同濟大學碳中和學院和同濟崇明碳中和研究院,探索新型碳中和領域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零碳技術與碳資源管理的國際化平臺,助力崇明建設成為“世界級生態島”和“碳中和示范區”。
與此同時,職業院校也不甘落后,紛紛打造以實現“雙碳”目標為指導的課程體系。例如,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專業技能課程上融入了廢品回收、冷卻液回收、精益管理、綠色制造等內容,以指導學生在從業過程中實現綠色生產。
在天津職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的實訓車間中,有一半以上的實訓課程與新能源汽車相關。據該院院長李晶華介紹,僅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每年就可向社會輸送近百名人才。
官方“發聲”,碳排放人才走向“科班”
實現“雙碳”,需要解決一系列基礎理論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如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2022年5月,教育部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提出了原則和方向。
在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方案》明確,要加快儲能和氫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以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消納為目標,推動高校加快儲能和氫能領域人才培養,服務大容量、長周期儲能需求,實現全鏈條覆蓋。加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相關人才培養,推動高校盡快開設相關學科專業,促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為未來技術攻堅和產業提質擴能儲備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學資源建設,鼓勵相關院校在共建共管共享優質資源基礎上,充分發展現有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作用,完善課程體系、強化專業實踐、深化產學協同,加快培養專門人才。
《方案》還明確,要促進傳統專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強風電、光伏、水電和核電等人才培養。適度擴大專業人才培養規模,保證水電、抽水蓄能和核電人才增長需求,增強“走出去”國際化軟實力。拓展專業的深度和廣度,推進新能源材料、裝備制造、運行與維護、前沿技術等方面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方面,《方案》鼓勵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支持相關高校與國內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業的大中型和專精特新企業深化產學合作,針對企業人才需求,聯合制定培養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專科生、研究生和非學歷教育等不同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打造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完善產教融合平臺建設運行機制,針對關鍵重大領域,加大建設投入力度,積極探索合作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另外,支持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鼓勵高校聯合企業,根據行業產業特色,加強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組建一批區域或者行業高校和企業聯盟,適時聯合相關國家組建跨國聯盟,推動標準共用、技術共享、人員互通。
《方案》明確,要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發展需求,針對不同類型和特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類打造能夠引領未來低碳技術發展、具有行業特色和區域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啟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試點項目。針對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在國內有條件的綜合高校和行業高校中,加快建設一批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的培育項目,啟動一批專業、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對于如何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方案》也給出了方向: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師資培訓,發揮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學名師、一流課程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廣成熟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實施方案,促進一線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總的來說,《方案》將高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進行結合,系統地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人才培養的路徑與舉措,為“雙碳”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