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惠享生活、創想未來”為主題的2016上海智慧城市體驗周上周開啟。從今年的主題不難看出,本屆體驗周更加體現智慧城市惠及全體市民的內涵。那么,現在的上海到底有多“智慧”呢?讓我們一起掃描幾個日常生活的場景:
家住徐匯區田林的王小姐,每天要乘89路上下班,幾年前每次到站點乘車,要么是公交車剛開走,要么要等好長時間。如今,打開手機“上海公交”APP就能實時掌控車輛到站信息,基本實現“踩著點”坐公交。
如今的公交車站臺顯示屏,可實時顯示公交車到站時間。
“熊孩子”不知道去哪里了?通過上海電信“移動終端管理(MDM)”,家長在手機上可隨時查看孩子攜帶手機的地理位置,一旦“熊孩子”超出設定的“安全”范圍,家長手機便會自動報警。
到長海醫院看病掛號不用排隊,甚至不用下載APP,只要關注相關醫院的微信公眾號、綁定身份證或醫保卡,無論患者身在何處,都可以隨時隨地掛號、繳費、查報告。
就在不經意間,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深刻改變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管理的方式。
智能化應用讓城市變“聰明”
信息的共享帶動應用的發展,市民可通過上海醫聯預約平臺,完成網上預約掛號;坐公交車前通過“上海公交”APP可了解車輛進站情況……上海形成一批可比肩國際水平的智能化應用平臺,市民曾經憧憬的生活場景變得觸手可及。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表示,上海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通過連續發布2011—2013、2014—2016兩個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而在一些點上,已經形成一批可以比肩國際水平的智能化應用平臺,讓市民曾經憧憬的生活場景變得觸手可及。
在公共交通方面,像王小姐一樣,現在很多市民坐公交車前都習慣通過“上海公交”APP等渠道來了解公交進站情況。目前,上海已實現約970條公交線路、約14000輛公交車的實時到站信息發布。在移動端APP外,還提供了多種信息獲取渠道,比如全市公交站亭1600余塊LCD顯示屏、1700余根太陽能電子站牌實現了車輛實時到站信息發布。此外,部分公交車上已經開通WiFi無線網絡覆蓋。
另外一個比較受關注的是醫療。上海匯集了大量優秀的醫療資源,不僅服務本地,還惠及整個華東乃至全國。病患多造成了掛號難、“黃?!倍嗟葐栴}。為解決這一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難點、痛點,上海2006年啟動建設醫聯工程,實現38個市級億元跨院臨床信息共享。2011年,在醫聯工程基礎上,上海啟動市民健康檔案工程建設。當前完成市級平臺、醫聯平臺、市公衛平臺和16個區平臺的建設和互聯互通,建立3000多萬份動態采集和維護的市民健康檔案。
信息的共享帶動了應用的發展,市民可以通過上海醫聯預約平臺,完成網上的預約掛號服務,目前已經覆蓋38家市級醫院的免費醫聯預約。通過醫聯預約就診的患者比例顯著提高,占總門診量的19.94%,患者通過預約和錯峰就醫平均縮短候診時間60分鐘。
在城市治理方面,城市網格化管理讓城市的管理變得更智慧、更有效。上海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如何有序、高效地進行城市治理,時刻考驗著每一個管理者的智慧。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說,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城市管理難度大大提高,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已無法應對越來越多的城市問題的挑戰。
早在2005年,上海就開始城市網格化管理探索試點,并于2013年發布實施《上海市城市網格化管理辦法》,明確城市網格化管理是指按照統一的工作標準,由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委派網格監督員,對責任網格內的部件和事件進行巡查,將發現的問題通過特定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傳送至處置部門,并對處置情況實施監督和考評。此后,還推動建設了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從市、區、街鎮三個層面搭建相應平臺,將網格化管理工作下沉到基層,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強化指揮能力、優化網格劃分、落實處置力量,助力實現“更安全、更干凈、更有序”的城市管理目標。
放眼全市經濟,以信息化應用為支撐的智慧城市,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產業轉型的催化劑。目前,上海兩化融合指數高居全國首位,工業云、智能制造等在汽車、裝備、航空等已經成為“標配”。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64萬億元,互聯網金融企業占據全國半壁江山。在旅游、餐飲、娛樂等領域集聚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信息服務企業,信息技術產業總規模達1.2萬億元,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7%。
“新三化”給上海帶來新改變
在智慧城市新階段的特征描述上,這次提出實現“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特征。規劃將圍繞營造智慧生活、發展智慧經濟、深化智慧治理、建設智慧政務、推進智慧城市區域示范等五大應用領域打造“活力上海”。
與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相承接,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也在活動周正式對外發布。這是上海延續編制三個信息化五年規劃后,首次改為智慧城市五年規劃。
未來五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又將會有哪些改變?
翻閱規劃可以發現,在智慧城市新階段的特征描述上,這次提出在原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基礎上,實現“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特征。在具體內容上,規劃將圍繞營造智慧生活、發展智慧經濟、深化智慧治理、建設智慧政務、推進智慧城市區域示范等五大應用領域打造“活力上?!?。
所謂“泛在化”,首先是指泛在的網絡已不僅要解決人與人的交流,更需要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交流,即達到“萬物互聯”的境界。邵志清說,由于網絡的泛在和物物互聯,多維度交流所產生的數據變得日益紛繁且雜亂無章,要實現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的轉變,就需要泛在化的計算能力支撐。圍繞大數據的采集、存儲、加工、分析和可視化也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未來生活中應用和服務的泛在化將變得越發明顯,某一項服務將支持多個渠道接入。打車和拼車服務就是典型例證,傳統出租車壟斷渠道將面臨極大挑戰,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互聯網金融等其他領域。事實上,這兩年吸引大量投資機構關注的O2O模式,其核心就是要讓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融合化”是指關聯性服務的融合將逐步加快,并率先在市場化較高的領域進行推廣。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支撐的精準營銷,將會促成顧客在喝咖啡的間隙完成一次商品購買;又比如,在手機等終端上預約餐飲服務的同時,完成交通路徑規劃,以及停車位的查詢和預訂。
據介紹,隨著應用的融合,對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服務需求將快速釋放,這會促進政府內部相關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另一方面,也會推動政府開放數據,供市場主體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利用,形成商業化服務模式。
相比于智能化,“智敏化”更加突出“準確、快捷和柔性”的特征。在需求感知層,隨著各類主體信息化素養的提升,傳統的標準、統一的信息服務已無法適應快速更新的需求發展。隨著大數據的應用,信息系統已具備對使用者“畫像”的能力,精準服務的推送成為可能。比如,微信的廣告推送服務,就是通過對微信用戶的瀏覽行為以及關注人群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推送特定的廣告信息,較傳統的海量廣告播送提高了準確度,減少了成本。
當然,“新三化”的實現首先需要強壯城市信息“脈絡”。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上海光纖入戶率達到70%,家庭光纖用戶平均互聯網接入帶寬達100Mbps,固網寬帶用戶平均下載速率超過20MB/s,iShanghai公益WLAN接入場所達4000個,全面完成網絡設施的IPv6改造。
“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是上海的首創?!鄙壑厩灞硎荆虾S械讱庥行判膶崿F這樣的轉變,到2020年底將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為新特征的智慧城市。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