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熊宜:“雙碳” 理念是各行各業優化自身生產、打造社會影響力的必要組成部分
點擊:4644
A+ A-
所屬頻道:新聞中心
近年來,“雙碳” 成為我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目標。“雙碳” 理念的貫徹落實以及對企業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對于經濟微觀體來說,越來越多的企業深切地感受到企業減碳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施耐德電氣作為對中國經濟、產業和商業進行嚴謹、實用和創造性的研究型企業,積極遵循產業可持續發展形勢的方法,并貫徹為社會做貢獻、為環境做努力的使命,深度調研14個領域的110余家企業高管出品了《奔向長青——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行業洞察報告,助力企業完成宏大而生動的零碳未來。在洞察報告發布會上,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接受了媒體采訪,針對低碳企業如何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問題提出了見解。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 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 低碳政策下的人工配置是重中之重 在減碳政策發布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進行組織變革來適應可持續發展形勢,針對如何調整企業人員配置以滿足減碳條件方面,熊宜表示,建立有效的組織但又不完全獨立于業務的單獨部門十分的重要。例如許多企業將ESG部門作為牽頭部門以應對流程改進、流程推進、項目管理所產生的事務,以及對外的披露、對內對減碳措施的總體把握,包括戰略的制定,路徑的設計等事務而言,都是非常好的選擇。此外,熊宜提到,將員工與理念與產業高度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以施耐德電氣為例,供應商“零碳計劃”等項目一直在持續不斷的更新標準化的流程和相關內容知識普及。除此之外,在員工的課余時間組織一些ESG活動,例如綠跑團等,都將起到讓每一個人才都具有綠色低碳的屬性的作用,從而才能更好的組織建立一支綠色人才隊伍。
施耐德電氣提供打造綠色供應鏈新思路 針對如何打造端到端的綠色供應鏈,熊宜也透露了一些施耐德電氣的計劃和實施進展。他講到,全生命周期減碳首先要從設計開始。在西安,施耐德電氣已經配置了一個電氣全球綠色節能設計中心,以滿足后續生產的要求和改造。此外,施耐德電氣的供應商“零碳計劃”正持續幫助全球前 1000 位主要供應商至 2025 年前將其運營所產生的碳排放降低 50%。通過對綠色采購更深入的執行和細化,施耐德電氣希望攜手供應商并賦能他們做到在源頭就將低碳理念貫徹工作內容中。在生產方面,施耐德電氣已擁有15家工廠獲得工信部“綠色工廠”認證。其中不乏在整個工藝環節、智能制造環節中結合了智能制造,也結合了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優化,利用清潔能源來進行生產。在綠色交付環節如包裝材料,運輸方法等,施耐德電氣也做了很多的簡化的努力,在不影響產品本身的質量和交付安全性的前提下,能夠讓產品在交付過程中的碳排放變得更低。熊宜表示,施耐德電氣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生命周期相對較長工業性產品,產品的衰減率加快會導致帶來的排放量增高。對此,施耐德電氣不斷優化運維過程,持續監測產品性能并及時進行材料的更迭或備品備件的更替,從而減少大量的浪費。由此看來,施耐德電氣在全生命周期的五個環節都進行了低碳理念的攝入,從設計、采購、生產、交付,最后到運維,都做到了持續優化碳排放的成效。
低碳行動與各行各業息息相關 瞭望整個行業及行業外企業的減排進程,熊宜提到,數字化技術、以及新能源相關的數字化技術的適用度將非常廣泛。一些重點的排控、強排放、高耗能的產業做能源管理,都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現階段各行業很關注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節省成本,實現質量更標準、更高,使得數字化技術在多場景中的應用效果很好。不僅如此,數字化建設在一些傳統行業的核心生產工藝環節帶來的價值也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一些傳統行業的體量較小、轉型較難的企業,運用輕量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如可云端、遠程的解決方案,能夠使他們不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的構建。與此同時,許多地方政府單位及機構也在考慮通過一種園區平臺的方式讓中小企業加入,這樣就避免了每個小企業自己單干、大量投入。熊宜提到,傳統行業很需要、也很期待減碳的技術創新可以應用到自身的生產經營中,推動轉型升級。對此,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數字化技術是實現綠色低碳的關鍵,能夠起到催化的作用。對于傳統企業,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節能、工藝優化、設備的維護預測、將數據跟上游進行共享和打通,以此優化供應鏈。
如何應對“路徑不清”的減碳挑戰 針對報告指出企業減碳面臨“路徑不清”的困難和挑戰,熊宜提到,基于施耐德電氣來自全球的經驗,以及在中國的咨詢專家和外部生態圈的力量,我們能夠幫助這些企業設計一系列的優化計劃。通過咨詢服務來幫助他們解決低碳發展道路上的“路徑不清”的困惑, 并把這些規劃,通過軟硬件結合的具體方案進行落地,比如微網、新能源的管理、能效的提升,電能質量,電力安全的優化等,通過數字化手段的具體方案以及聯合伙伴一起開發的硬件設備進行軟硬結合的落地,再加上咨詢性質的服務,從而幫助企業規劃如何更合理的購買綠電服務、成本更優。從規劃開始設計,后續用綠色的能源設施實施,通過多種方式的結合來幫助企業進行低碳轉型。
減碳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針對有些人認為減碳與企業經濟發展增長的矛盾是綠色轉型的最大挑戰這一觀點,熊宜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把綠色和減碳作為增長的核心,否則就無法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的增長。將增長與減碳相融合,正如短期內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資,一定是資本性的支出。許多領軍企業已把綠色可持續變成了長期投入的企業發展組成部分,甚至一些新的行業、相對比較先進的企業,還會把減碳作為長期發展的核心動力。由此看來,減碳行為無論是對企業的客戶、供應鏈,還是在市場上的企業價值,都能帶來更多的認同,也會讓更多的用戶想要去采購或者開展業務。 最后,熊宜表示,碳中和、可持續這個話題并非一個短期快速的發展目標。企業減碳的延續性決定了減碳動作的意義和成果,如施耐德電氣踐行可持續發展已有二十余年之久,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先行企業,施耐德電氣持續推出一系列賦能計劃,包括賦能生態圈的中小企業、Go Green等面向學生的賽事,以及面向高校、職業院校的學生開展培訓等等,都是在企業自身踐行可持續之余,賦能企業可持續發展、向大眾傳遞綠色理念的持續性動作。在低碳之旅中,各行各業除了在自身生產流程和規劃中可以優化減碳的部分之外,還要從客戶層面、員工層面、合作伙伴的層面、社會各界的層面一起為減少碳污染做持續的努力,將低碳環保從口號轉為持續的行動,再變成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標簽,讓廣大消費者都能理解碳中和及可持續的理念,從而促成對企業的好感度提升,進一步對企業本身利益和產品進行積極影響,形成綠色動態循環。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