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學府MIT的師生正將目光投射到中國的珠三角地區。MIT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兼教授、China Lab創始人黃亞生領銜的研究團隊,近幾年經常在東莞、中山等地的制造企業調研,他們希望用MIT的創新成果改造中國工廠。
這是12月9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黃亞生的演講中獲得的信息。當日,由國際知名創投機構 IDG 主辦的小蠻腰科技大會拉開帷幕。在其中的平行論壇活動,南方都市報主辦的“智能智造創新論壇”上,包括黃亞生在內的研究者、投資人共同回答了一個問題:創新創業怎么樣推進傳統產業的發展?
這對需找出路的廣東制造業和需找新的增長點的創業投資圈,都有積極意義。當前,隨著國家的雙創戰略以及傳統制造業的供給側改革,如何建立傳統的優勢產業與雙創的通道,正在成為破解中國產能過剩、技術創新不足的節點。
近年來,以珠三角制造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正在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從內部看,訂單銳減或波動、人力成本抬升、制造業轉移東南亞或回流發達國家,都壓迫著企業敏感的神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企業該往何處去?“中國制造”怎么樣支撐起中國經濟增長?
在視頻連線的演講中,黃亞生提供了一大參考視角——全要素生產率?;诎亍畹慕洕鷮W模型,長期以來,中國僅有30%的經濟增長是基于生產力的提升,與之對比,美國100%的經濟增長是基于生產力的提升。這30%經濟增長力的提升的特點里面還有60%是由于勞動力從農業到工業的轉變效應所導致的。這也就是說,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遠遠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
黃亞生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急需要過渡到一種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
這也是從國務院到廣東省政府都在強調的“創新驅動”。但話說回來,“創新驅動”是想干就能干的事情嗎?顯然不是。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會遇到一個瓶頸,包括資金、技術、人才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限制。
黃亞生提出解決方案是,開放式創新。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企業外部力量、通過社會科研院所的眾包,承接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 MIT 的師生之所以將目光轉向珠三角地區,是因為珠三角地區密集的制造企業能讓他們的技術創新成果有用武之地。傳統企業創新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科層制創新方式,在目標確定時,這種創新模式高效、經濟,但在不確定的因素里面,成本較高?,F在已經從自上而下的,變成多方的、開放式的、創意多元化的結構,而且在不確定的要素里面,后者是比較合適的。
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已經采取這樣的方式。譬如,廣東科技廳2016年1月推動科技“四眾”平臺建設,“眾創”加上“眾包”、“眾扶”、“眾籌”,即是鼓勵企業外的開放式創新。而像美的、OPPO這樣的大型企業也已經開始重視社會化的創新模式,也就是通過懸賞、眾包的模式進行創新,天時國際創業實驗室就是要建立一個開放的社會平臺,企業或者個人有需求的都可以在平臺上發包,有能力的研發機構接包。
“這是一種創新風險的社會化,能夠降低企業個體的風險,政府通過支持和引導這樣的平臺,幫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秉S亞生說。
黃亞生認為,廣州有著不同于美國的強大的制造業產能,強大的高校創新者需要強大的生產來接軌,廣州作為整個珠三角的中樞城市,更應該成為連接國際先進技術與地區產能舞臺。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