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服裝生產一定是未來的方向。”五洋紡機董事長王敏其對記者表示。過去幾年間,由于客戶的需求逐漸變化,王敏其發現紡織行業出現了“小批量、多品種、精細化”的趨勢,這對紡織機械的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個3.5萬平方米的廠房內,包括關節機器人、AGV小車、立體倉庫、堆垛機器人在內的一批裝備正在運營中,而整個廠房里只有四十多名員工。帶著記者參觀的王敏其指了指廠房里的空地說,完成改造后用工人數還會更少。
這是位于江蘇常州武進區的常州五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下稱五洋紡機)。記者8月19日走訪該公司,見證到其正在建設國內紡織機械行業的第一個數字化工廠。
常州武進是全國紡織經編機重鎮,這一設備主要用于高檔服裝面料的加工,國內一半以上都是來自武進。成立于二十年前五洋紡機是武進當地的重點企業。
“智能化服裝生產一定是未來的方向。”五洋紡機董事長王敏其表示。過去幾年間,由于客戶的需求逐漸變化,王敏其發現紡織行業出現了“小批量、多品種、精細化”的趨勢,這對紡織機械的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年前,五洋紡機提出投資1.5億打造業內首個數字化工廠,計劃通過引進一批自動化、數字化的生產設備,融合大數據環境下的通訊技術,加快實現智能化生產。
建設數字化工廠只是五洋紡機廠接受智能化的項目之一。在更早的時候,這家公司開始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出多項智能控制技術成果,實現了經編設備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五洋紡機自主研發的智能經編設備,如今已經能實現服裝制作的3D編織打印,這在以往只有售價數百萬元的國外設備才能實現。
“化纖材料的服裝,現在可以做到沒有任何一處接縫痕跡,所以叫做一體成型。”王敏其介紹,其下一步的目標是實現棉和羊毛材料服裝的一體成型,進一步擴大這一技術的應用面。
探路紡織機械智能化
五洋紡機的數字化工廠是2012年啟動的。當記者參觀時,工廠的數字化改造還沒有完成,但廠房里的很多工位已經實現無人化操作,一些員工可以同時操作多臺設備,提高了用工效率。盡管設備很多是購買而來,但具體的編程設計卻是五洋自己進行的。
“如果是按照現在的用工量,這個工廠需要200多人,但在進行數字化工廠建設后,現在只有60人左右,還包括15個主要是負責工廠建設施工的工人。”王敏其介紹,以后可能用工會更少,生產效率繼續提升。
四年前做出這一決定時,五洋紡機已經意識到了紡織行業的趨勢——對大批量同款式產品的需求正在逐漸減少,對品種數量和產品質量的要求卻在不斷提高。
王敏其介紹,除了節省工人外,如今工廠的生產效率相比以往也提高了5倍,成本也大幅下降。而引入設備減少人工的另一個優勢是,產品的精細程度進一步提升,“成品率已經達到了99%”。
經編機制造是五洋的主營業務,在引入數字化工廠建設后,其產品的銷量一年可以達到800到1000臺。“雖然現在紡織行業市場很差,但我們的銷售不但沒降,反而增長了20%。”
而未來這座工廠的生產效率可能還會繼續提高。按照王敏其的計劃,工廠還需要再投入5000萬繼續建設,預計最快3年后能夠完成。“我們其實是從數字化起步,最終的目標是智能化。”
對于智能化這一概念,五洋其實并不陌生。在更早的2007年,五洋紡機就開始研究新的智能紡織經編設備,希望能實現服裝制造的一體成型,面向門檻更高的市場。
“當時是有客戶拿著一雙德國生產的連褲襪,售價200歐元,問我們的設備能不能生產出這樣完全沒有任何接縫的產品。”王敏其回憶,后來發現如果要生產只能購買國外的設備,而這樣一臺設備就要七八百萬。
這段經歷激發了五洋嘗試自主研發的意識。王敏其在先后六次去過德國、反復摸索設備改進的方法后,五洋終于實現了技術突破。
3D編織技術待推廣
這個名為高效智能經編機的產品在2011年拿到了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共同認定的“十二五首批智能專項”的名額,成為紡織行業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智能專項。五洋也因此獲得了2000萬的專項資金。
在五洋的另一座車間內,28臺能夠實現一體成型的智能經編機已經投入了使用,分別在生產襪子、上衣等不同服裝產品。負責車間生產的劉倩倩向記者介紹,這樣一臺設備如果24小時工作的話,產量可以比以往翻一番。
而這批設備的成本約在3000萬。推算下來,單臺設備的成本在100多萬元,是國外同類設備售價的幾分之一。
王敏其表示,一體成型最大的優勢是,產品的設計和試樣環節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解決,而不需要像以往要經歷打版、裁剪、縫制等一系列的流程。“為了更適合推廣,五洋也把這一技術稱為3D編織技術。”
為了推廣其新設備,五洋還專門注冊了自己的服裝品牌“艾詩麗”,嘗試用其生產出的實物向外界證明其設備的可應用性。由于技術條件的允許,王敏其表示,其目前已經能夠接受任意單一用戶的生產訂制。
“這一整件衣服都沒有一處接縫,而且布料很結實。”王敏其拉著織出的運動衣一角向記者展示。按照他的介紹,其產品近期開始量產,計劃在三年后實現2到3億的銷售額。
不過目前這一設備只能支持化纖面料的服裝。擺在五洋的下一個技術難關是如何讓智能經編機能夠用棉和羊毛為原料實現產品一體成型,并且品質能為市場接受。
以往的案例或許能證明五洋的技術能力。其曾經耗費6年時間,花了幾百萬研制出了高速符合針單針床經編機,生產出了一種名為“半鋼性玻璃纖維網格基布”的特殊材料,后來被運用到了“天宮一號”以及下個月即將發射的“天宮二號”上。
“我們每年會拿出4%的收入用于技術創新。雖然這些技術并不會馬上產生效益,但是一旦技術應用后,產生的效益是持續性的。”王敏其表示。
這也是他對五洋研發的智能經編機未來市場前景的看法——雖然設備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是長期來看是節約成本的,并且產品因為質量提升得到了更高的附加值,賣價更高。按照他的估算,運用新設備生產的同類產品售價可以提升30%左右。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