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依托這樣強大的市場,中國機床業至今在機床出口市場上未能有較大建樹。雖然過去10年我國機床工業獲得長足進步,但在核心基礎技術研發的高端機床領域,仍然缺少充足的話語權,無法擠入國際競爭第一陣營。
業內人士認為,這幾年國內市場需求下滑,市場冷酷的一面顯露出來,需求下降最為顯著的是低檔同質化產品,這使得國內一部分機床企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現實也表明,近兩年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與拓展與本土企業的收縮恰恰形成對比,進口機床的比較優勢在某種程度上還得到了相應擴大。
可見市場是公平的,它會促使優勝劣汰。而中國機床市場需求結構的升級調整,已經在中低端機床制造企業最難捱的時刻悄然展開,倒逼國內機床制造業為求生存而拼升級。
新起跑線?
對機床行業而言,智能化并非是個新鮮詞,工業4.0大家也耳熟能詳。比如工業http://robot.ofweek.com/機器人的興起,比如沈陽機床的i5系列產品,都被認為是與工業4。0概念契合度非常好的樣本。
2015年11月份,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關錫友發表了題為“新工業改變企業生產方式”的演講,他提出這次的工業4。0的變革,不再是技術,而是新方式的出現。因為人類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以精度、速度、壽命為核心的技術已經走到了極致。比如精度已經達到納米級,網絡信息傳輸速度已經達到毫秒級,皮秒級和飛秒級,飛秒級是眨眼睛的1/200的世界,再就不能細分了。因此工業4。0絕不是大家理解的高度柔性的智能化。
在他看來,當前是一種分享經濟時代,而智能制造工業可以實現分布式的布局、分級式的結構和分享式的經濟。i5機床相當于蘋果的IOS,誕生了蘋果系列產品,同時誕生了車間管理工程、在線工廠和虛擬與現實的邏輯,沈陽機床也將構建全產品生命周期的經營體系,把機床變成資產,資產變成運營、變成服務。
他強調,前五次經濟周期當中,機床企業基本沒有趕上,而這次又是一次新的歷史機遇,可以讓中國企業首次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確實,多年的跟隨沒有給中國機床行業帶來徹底的改變,如今是否面臨新的起跑線,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據悉,此次展會上,主要參展商所展示的基礎層面的軟硬件,控制層面的自動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共享層面的價值實現,從產品到概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軟件到硬件,技術發展趨勢日漸明朗,關鍵核心技術一再突破,智能制造設備必備的測量技術集成應用隨處可見。
記者認為,無論“工業4.0”,抑或是我們常說的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關鍵就是通過數據信號讓控制系統與制造設備的產生關聯,實現設備和設備的連接,設備和人的連接,以及人和數據的連接。而能讓兩者時時連接的背后關鍵就是那些不打眼的小物件,比如傳感器、連接器、繼電器以及CPU,操作系統、網絡等運用。
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機床行業要補足功課仍需時日,或許在商業模式上以及渠道整合上,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急速前進,但一個產品最根本的還在于產品本身,因為其他的一切都圍繞其產生,是所有為之服務平臺的載體。當然可以借助外部資源,借助外力,可是要做到比肩世界先進,成為有獨立話語權的個體,最終必須依靠自己。
仍記得在今年北京的CIMT上,德馬吉森精機推出了新的CELOS操作系統平臺及相關功能軟件。這樣用戶不僅可以在CELOS平臺上直接通過三維設計軟件和后處理程序直接生成加工代碼程序,還可以通過不斷完善的APP應用軟件實現持續管理、文檔查看、任務單、加工過程和機床數據的顯示功能。
同一時間馬扎克展示了全新第七代數控系統MazatrolSmooth,該系統以順暢技術為基礎,強調加工過程中的順暢平滑,而這也能為提高機器的效率。
既然機床的定義為工具機,那么效率和品質就是考核的兩大指標。智能化還是為之服務的延伸功能。借助這些,讓機床設備實現了更高的加工速度、加工效率、加工精度,以及更順暢的機器運轉和更高質量的表面光潔度,同時使得操作者更加直觀簡潔,減少了整體加工時間。
當然五軸加工技術和復合加工技術的應用、制造技術自動化、集成化等等,包括高效和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成為刀具應用都在解決共同的產業應用問題而踐行各自的設想和理念。
是什么讓企業發現“越追越遠,越趕越慢”,或許有原本基礎的原因,因為世界發達經濟體在其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均完成了工業化,形成很強的工業化基礎,因此具備了向更高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可能。而企業曾經長時間采用的是對國外技術和模式的跟蹤的戰術,雖然有效,但在國內經濟放緩,兩廂競爭加劇時,國外競爭對手對本土企業了然于心,難免出現了上面說到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與拓展與本土企業的收縮恰成對比的局面。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