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工信部辦公廳、發改委辦公廳、國家認監委辦公室發布《關于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旨在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協調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工信部制訂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以促機器人產業規范發展。業內人士表示,機器人產業相關政策有助于產業發展以及龍頭公司的脫穎而出;接下來產業基金等具體支持政策可期,產業有望開啟新一輪的并購重組行情,萬億市場起舞在即。
通知提出,推動機器人產業理性發展。各地方、各企業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實施指南(2016年度)》的要求,結合本地、本企業經濟、技術、人才、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特點,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式和規模。引導企業加強機器人細分市場研究,理性和差異化發展機器人,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復。注重引導各項資源向機器人優勢企業集聚,集中有限資源攻短板。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保護企業研發投入積極性,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通知強調,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各地方可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區域性機器人創新中心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載體,著力解決制約當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為企業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支持和服務。機器人企業要加強新一代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布局,積極搶占產業發展的國際制高點。
通知還提出,推進服務機器人試點示范。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民生重大問題,創新支持政策和應用模式,推動服務機器人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應急救援、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及時總結試點示范經驗并有序推廣。
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則從綜合條件、企業規模、質量要求、研發創新能力、人才實力、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對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和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企業提出要求。
在企業規模方面,規范條件指出,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總額不少于5000萬元,或年產量不低于2000臺套。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企業,銷售成套工業機器人及生產線年收入總額不低于1億元。
在研發創新能力方面,企業對其主要產品應享有知識產權,其中工業機器人相關產品和集成方案的授權專利不少于6項(發明專利不少于1項)或與產品核心功能有關的軟件著作權不少于10項,且3年內未出現侵權行為。企業單獨設立研發團隊/部門,每年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上一年度總營業額的4%。企業應具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或工業機器人相關產品及技術取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技獎勵(包括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
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在不少專家看來,會議已釋放出了提振產業發展的重要信號。“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表示,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更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工信部近期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到2025年,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我國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我國制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業內人士表示,《規劃》是中國在制造業升級方面的具體設計和步驟,預示著制造業將在“十三五”期間進入政策黃金期,企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優勢。
業內人士表示,智能制造領域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智能制造也是重點領域。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元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20%。
今年,智能制造領域的扶持力度不斷加碼,試點示范、專項行動、財稅支持等政策都在穩步推進,隨著《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出臺,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智能制造的景氣度有望不斷提升。
專家認為,加快推進中國制造,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組合。
不少專家認為,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則將直接影響下一步改革的成敗。多家第三方市場機構報告指出,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期,目前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其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于10%。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
據之前媒體報道,下一步國家將出臺一些機器人產業具體措施,支持真正有實力的好企業實施并購重組、對外合作。從工信部的角度,也會有更具體的重點區域發展指導,加強園區建設和企業發展引導。“政策都是輔助的,旨在創造良好環境和引導,產業的發展還是要交給市場。”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調查,目前全國規模以上機器人企業達到800多家,各地在建園區有42個,地方出臺的支持政策達到77項。“散亂”的產業現狀已成為阻礙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相關閱讀】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認監委近日發文明確,要從推動機器人產業理性發展、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突破零部件等關鍵短板、開拓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推進服務機器人試點示范、建立認證采信制度、實施工業機器人規范條件、完善公平競爭制度、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等10個方面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協調健康發展。
為推進工業機器人行業健康發展,工信部制訂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
全球知名咨詢服務公司Frost &Sullivan發布了2017年全球科技趨勢報告。該報告指出,明年中國將成為一個“超級機器人”大國。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在2016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新聞發布會后表示,12月13日~16日召開的上述推進大會將發布3項聯盟標準,此后將共有17項聯盟標準陸續出爐。
12月7日,工信部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發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指出,到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實施“兩步走”戰略,并明確了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加強共鍵共性技術創新、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構筑工業互聯網基礎等十大重點任務。
日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共推制造強國建設。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將從四大方面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 他強調,智能化必須突破核心技術,我國高端傳感器、控制系統、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表示,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是整體框架,下一步會落實各個領域的子領域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對如何落實“兩突破”將做出相應的部署,對機器人質量可靠性等方面會有相關的政策,預計今年年底應該會有一些相應的政策陸續出臺。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