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建設,即將迎來“政策面”的新助力。據悉,國務院國資委即將發布《關于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以推進中央企業ESG建設。
作為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ESG已成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標尺”。國務院國資委社會責任局副局長汪洋此前表示,對國資央企而言,ESG理念契合我國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現代化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發展要求。因此,更應率先行動,推進ESG理念本土化。
圍繞進一步建立健全中央企業ESG生態體系:
一方面,國務院國資委于2022年3月份成立社會責任局,并明確提出要“抓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構建工作,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主動適應、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制定,更好推動可持續發展”;再者,指導設立央企ESG聯盟等。 另一方面,則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就探索建立健全央企ESG體系作出具體安排,以及深入開展、積極參與ESG研究標準制修訂等工作。
比如,2022年5月份,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立足國有企業實際,積極參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規則、ESG績效評級和ESG投資指引,為中國ESG發展貢獻力量。推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業治理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2023年7月份,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轉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工作。
而隨著當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逐步推進,這也為開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體系化評價研究提供了基礎條件。在此背景下,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指導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體系研究”課題在今年三月中旬正式開題。這不僅有利于引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質量披露ESG信息,提高ESG專業治理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也為深化ESG投資實踐、構建資本市場ESG生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中央企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軍,不僅要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更要為社會文化文明風氣作出貢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動中央企業加快ESG體系建設,既是“雙碳”目標下自身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社會形象和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發揮央企的影響力,帶動更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的內在要求。未來,中央企業應堅持持續投入、堅持長期主義,將ESG融入企業戰略和運營之中。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