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的中廣核廣東陽江核電站Y207(2號機組第七次大修)十年大修中,由中廣核運營公司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們大顯身手。
在安全殼外環廊內靈活穿梭,形似微型坦克的聽巡機器人,精準完成核島內設備狀態監測及火災監測任務;核電廠換料水箱內,水下爬行機器人化身“水下特工”,為水箱內部焊縫拍攝了一組高清“寫真”……這些守護核安全的“硅基生命體”,正在重塑核電大修的安全邊界與效率標桿。
發電機“微創手術”:不抽轉子的智慧診療
2月,在陽江核電站機組Y505(5號機組第五次大修)大修中,“悟空Ⅱ”機器人首秀,在不抽出發電機轉子的情況下完成了檢修。
隨著項目負責人王建濤的一聲令下,“悟空Ⅱ”家族8臺功能機器人依次深入發電機定轉子間隙內部,進行了一場精密至極的“體檢”。其配備的發電機狀態分析探頭能捕捉到定子槽楔發絲級別的細微松動;智能試驗系統則實時傳輸出發電機定子鐵心缺陷檢測和端部模態分析等關鍵數據;自主排障功能可保證遇到數據異常情況時,現場工作人員能在20分鐘內迅速找到關鍵問題并解決,全程無需外援支持。
工作負責人正在對“悟空Ⅱ”多功能機器人爬行狀態進行檢查
據了解,傳統的發電機解體檢修方式需要拆除大量設備,且轉子重233噸,長15.38米,與定子的最小間隙僅0.05米,抽轉子作業對起吊操作技術水平和協調配合要求極高,稍有磕碰就可能造成數以億計的損失。“悟空Ⅱ”的投用,不僅縮短了5天工期,還節省了1100工/日的人工成本,標志著我國核電發電機檢修能力邁上了新臺階。
目前,“悟空”系列機器人已覆蓋阿爾斯通、西門子、東方電氣等主流發電機機型,并在大亞灣、寧德、防城港等核電基地驗證了其廣泛適用性。未來,團隊將進一步提升“悟空”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運用“AI缺陷識別”等功能,推動發電機抽轉子檢修周期從6年延長至10年。
核電穹頂內外的安全哨兵:可在足球場上精準找紐扣
作為核電站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安全殼的完整性對于核電站安全運行至關重要。安全殼打壓試驗中的聽音檢查工作,是一項高標準、高難度的任務。傳統模式下,工作人員需在高氣壓環境下進入核島,并進行一系列監測、檢查工作。
在陽江核電站Y207大修現場,這一難題被“安全殼智能巡檢機器人”徹底破解。
安全殼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核島外環廊開展相關工作
安全殼智能巡檢機器人,又稱智能聽巡系統,在陽江核電站2號機組的核島外環廊內,其利用高精度傳感器和智能算法,實現安全殼內部的聲學信號的實時捕捉,并通過數據分析快速確定核島內設備狀態。該機器人有效替代了人工進入核島檢查的方式,提高了安全殼打壓試驗的自動化水平,也為核電大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其搭載的火災監測器通過紅外熱成像、聲音采集等設備,并依托電廠無線5G網絡實現實時通訊,為試驗現場提供了更為直觀、可靠的火災監測信息。
在核島安全殼外表面,一只巨型“機械鷹”正盤旋在高空,仔細檢查著安全殼的每一寸皮膚。安全殼智能檢測機器人是國內核電行業首臺在役核電廠安全殼檢測的智能機器人系統。
安全殼智能檢測機器人準備執行安全殼表面檢查工作
安全殼表面積約等于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而檢測機器人需要在如此龐大的曲面上精準定位缺陷,難度可想而知。
該機器人系統融合了無人機、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安全殼的可見光3D建模、全局自動巡檢、細部精細檢測以及缺陷智能識別等功能。經過多次方案優化,團隊已將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相當于在足球場上精準找到一粒小小的紐扣,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換料水箱內窺鏡:“內科醫生”正式上崗
核電站換料水箱是核電站的安全堡壘,能夠在機組出現失水事故時為反應堆提供應急水源,在保障核安全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確保換料水箱的可用性,核電機組大修期間需定期對其進行內部檢查。以往這項檢修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工作人員在排空箱內儲水后,通過換料水箱人孔進入其中進行目視檢查。在陽江Y207大修中,由中廣核運營公司歷時兩年研發的換料水箱內部檢查機器人正式投用。該機器人身材“嬌小”,可以輕松通過微小排氣口進入到直徑12米、高19米的換料水箱內部,并精準穿梭其中,像內科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進行高清視頻檢查、異物檢查及打撈、浮游物清理等各項工作。
換料水箱內部檢查機器人
“成了!”檢修團隊看到機器人傳輸回來的畫面后松了一口氣,換料水箱內部焊縫表面清晰可見,完全滿足視頻檢查要求。換料水箱內部檢查機器人的成功應用,實現了無排水、無人員進入的高效檢查,為核安全再添一道科技防線。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