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醫學科學院“AI+類器官芯片平臺”實驗室里,一個個通過人工智能和3D生物打印技術造出的“迷你肝臟”“微型大腦”正在模擬人類器官的代謝,精準測試中藥毒性,這不僅讓千年中醫古方有了數據支撐,還大大提高了中醫藥研發的精準度和效率。
不僅是“3D打印的人體器官”試藥,還有用現代科技解碼千年藥方,給中藥材辦“基因身份證”等,AI技術在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上的應用,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醫藥領域是AI技術應用的新領域,將會涌現很多創造性的研究工作,有力推動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同時,有代表委員建議AI技術要加大力度在中醫藥發展上的應用。
科技賦能突破“瓶頸”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的傳統醫學,作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做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的重要部署。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獲得了代表委員們的高度稱贊,他們認為,這將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注入新動力。
但是,在西醫占據國際話語主導權的當前環境下,中醫藥的國際化、現代化面臨一定挑戰,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依然具有緊迫性,并存在著技術、人才和評價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難點、痛點。
如何突破中醫藥傳承發展面臨的“瓶頸”,推進中醫藥系統發展。耿福能表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既要傳承中醫理念,即建立中醫思維模式,也要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中醫藥技術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實現理念和技術的共同傳承創新。
耿福能在提交的《關于推進中醫藥系統發展,繁榮中醫藥事業的建議》中提出,科技賦能,運用AI大數據實現中醫藥創新發展與現代化。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省重點實驗室和省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司富春強調了AI技術要加大力度在中醫藥發展上的應用,AI技術的融入,可以突破經驗醫學的局限性,提升診療精準度和產業效率。
大模型破解發展難題
一直以來,醫藥行業新藥研發存在一個“3個10”理論,即10年時間、10億美元、10次失敗,才能誕生一款新藥,形象地反映出了創新的艱難程度。 “現在好了,在開源大模型的幫助下,這一過程將被大大縮短。”耿福能說,大模型技術是醫藥研發的“加速器”。
耿福能表示,人工智能將為中醫藥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中醫藥人工智能將在中醫臨床診療大數據資源庫、知識庫、數據庫,臨床大數據慢病管理系統建立,中醫智能診療技術、裝備、機器人以及智能處方、智能新藥發現,智能制藥等領域快速發展。中醫藥領域是AI技術應用的新領域,將會涌現很多創造性的研究工作,有力推動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
司富春認為,“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才能讓中醫藥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他建議要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中醫藥創新體系,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加強實驗室建設,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組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成員間的信息互通和技術合作;支持實驗機構與企業共建,加速技術轉化;政府提供支持推動產業化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目前,國內醫藥行業已經掀起大模型應用的潮流。
耿福能表示,大模型的知識儲備是海量的,幾秒鐘就能解決過去人力需要耗費數周甚至數月才能查清的問題。好醫生集團正在研究如何將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研發流程。他舉例說,中藥研發的核心是找到有效的化合物和作用靶點,而大模型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快速鎖定目標,大幅提高研發效率。
耿福能透露,“我們正在建立專屬‘小模型’,專門用于中醫藥研發。”他表示,這不僅能讓研發速度更快,還能降低成本,讓更多創新藥惠及百姓。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在醫藥領域應用的不斷發展,人才缺口、教育脫節等問題也亟待解決,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為AI技術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中醫藥產業發展出招。
司富春建議,“我們要以科技為杠桿,推動中藥走向世界,以人才為支撐,培養更多‘懂中醫、擅科技、通國際’的復合型人才,以‘守正創新’破局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