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傳感器已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智能手機、安防電子、醫療電子、智能交通、環境監測、電子標簽等領域,動脈網編譯了《MEMS journal》發布的關于智能傳感器市場的一份調研報告中的精華部分,為大家呈現蘋果、三星、谷歌等巨頭在智能傳感器市場的布局。
在可穿戴設備與智能家居領域怎么樣了?
在可穿戴領域,蘋果公司引入了蘋果手表,而如今它要面對更多企業的競爭,這些企業包括:三星、谷歌、微軟、LG、索尼、Fitbit與Jawbone; 三星、谷歌與微軟公司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健康/可穿戴設備軟件平臺。
可穿戴設備所采用的比較常見的生物識別傳感器包括:
心率、皮膚電反應、生物阻抗以及皮膚溫度傳感器;絕大多數可穿戴設備都有基本的運動傳感器,而智能手表安裝有麥克風以及其他用戶界面傳感器。
在所有主要生產商的產品中,微軟智能手環的感應器數量最多,盡管沒有打電話的功能,但安裝有GPS導航系統,因而獨立追蹤器功能使得微軟手環功能更加強大。
三星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耳機、虛擬現實眼鏡,而谷歌也推出了智能手表,兩者都安裝有基本的生物與運動傳感器。
小米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環,盡管該手環只有一些基本功能,但其低廉的價格與電池壽命長兩大優點使其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
在智能家居領域,三星與谷歌也都建立可與蘋果HomeKit對抗的平臺。小米憑借其智能家居硬件設施及平臺優勢進入智能家居領域。
在平臺輔助設備方面,常見的智能家居傳感器包括:
感應開關、超聲波、開/關、溫度/濕度、背景光線以及聲音傳感器;而WiFi等通信系統在連接設備與驅動現場感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07年蘋果引入了三種傳感器,而在2014年市場上的所有手機中,三星蓋世擁有數量超過10多種傳感器,是市場上手機廠商中擁有傳感器最多的公司。
蘋果與三星幾乎控制了整個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傳感器市場
消費性電子產品MEMS系統的頂級購買商(2011)(圖表)
蘋果與三星率先將傳感器應用到消費性電子產品。蘋果手機開創主流市場的先河,將指紋傳感器應用到蘋果5s中;在最新型電子產品中,三星首先安裝了健康(脈搏)與環境(濕度、紫外線)傳感器。
截止至2011年,蘋果與三星在消費性電子MEMS市場中所占市值達到60%;而到了2016將預計達到67%。
蘋果與三星的市場支配地位給予其購買權,在過去,他們在諸如運動傳感器在內的元件價格談判中,往往要比其他手機生產商更具主動權。
什么在推動智能傳感器市場?
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對于移動設備功能與相互聯系的需求正推動智能傳感器市場。主要趨勢包括:對更多智能手機及更多功能的需要、可穿戴設備發展以及物聯網的出現。
技術進步: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正在促使消費性電子產品安裝更多的傳感器。主要發展包括:傳感器尺寸與成本的降低、傳感器中樞與融合的發展以及數據成本的降低。
技術挑戰:為了滿足市場對于智能傳感器的需求需要克服一些挑戰。尺寸、成本以及功耗需要進一步降低,智能性需要進一步改善,并且研發需要更趨合理化。
轉向軟件:傳感器的大量生產以及物聯網的出現正使得產業內的焦點與價值從硬件轉向軟件及附加值服務上,這將影響價值鏈動態并且迫使現在市場內的參與者調整其商業模式。
數據分析與儲存:傳感器所產生的大量數據向數據分析與儲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數據分析方法將變得極為重要,而且傳感器也需要處理更多數據,以減少必須進行傳輸與儲存的數據數量。
隱私與安全性:隱私、安全性與隱私問題向傳感器極其相關物聯網市場提出了更多挑戰。需要制定數據所有權及數據使用權的獲得方法與標準,并且監管機構增強監管將成為常態。
消費者與智能傳感器市場
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
對于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需求正持續增加
另外,現在消費者用這些設備從事各個方面(通信、娛樂、商務、健身等),并且對于其功能抱有更高的期待。
可穿戴設備
由于消費者尋求更加先進的健身、健康設備以及健康檢測設備,因而可穿戴設備市場正在獲得更多的動力。
設備生產商已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其中包括許多精密的多功能設備。
物聯網
物聯網的興起正使得安裝有諸多傳感器的設備在網絡體系環境下緊密聯系起來。
可穿戴設備與家庭監護(通常以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作為樞紐)正成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關鍵的垂直市場。
據估計,到2020年將有2500萬到3500萬目標對象連接到物聯網上。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