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具全球知名度的通信技術企業,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技術與解決方案無人能敵,但是要想在信息化與智能化時代主導和參與世界高科技技術的發展方向,芯片處理器是華為繞不開的坎。為此,華為在2004年在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海思公司總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美國硅谷和瑞典設有設計分部。
華為海思成立后,主要是做一些行業級的芯片,主要配套網絡和視頻應用,雖然產品覆蓋了無限網絡、固定網絡及數字媒體等領域的芯片及解決方案,但與英特爾、高通、聯發科等全球知名芯片公司相比,長期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而在2009年,華為推出一款K3處理器試水智能手機,這也是國內第一款智能手機處理器,一下子提升了知名度,并宣告華為芯片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此后,華為麒麟芯片發布了一系列的型號,包括2014年6月海思發布八核海思麒麟920芯片,2014年9月4日,海思發布超八核海思麒麟925芯片,2014年10月13日,海思發布海思麒麟928芯片,2014年12月3日,海思發布64位8核芯片——麒麟620(kirin620),2015年MWC,海思發布64位8核芯片——海思麒麟930,2015年4月,海思發布麒麟935。
但是奇怪的是,華為麒麟芯片自推出以來,均只用于華為手機的自產自銷,這與華為用于網絡監控芯片的市場策略完全不同。在數字媒體領域,海思已推出SoC網絡監控芯片及解決方案,Hi35XX系列芯片更是廣泛應用于安防監控行業,市場供不應求。并且華為安防不管是在項目市場還是在渠道市場,監控設備都是很小的量,自家生產的芯片自然不會留著自己用,而是給中國成千上萬的設備企業使用。因此,海思研發的網絡監控芯片是外向型銷售,主要服務于行業設備企業。
那么,為什么麒麟芯片如此縮手縮腳呢?
據國內手機芯片界人士認為,麒麟公司還年輕,在芯片產能方面還比較脆弱,為了滿足自己華為手機需要,還是保守點好。華為自家每年手機產量就大,相應的芯片需求也多,華為自己都不夠用。要知道麒麟處理器用的是臺灣的臺積電的納米技術,需要代工,而臺積電不光有華為麒麟,還有大客戶蘋果、聯發科這些。每年聯發科、蘋果在臺積電拿走那么多訂單,高通都只能去找三星了,臺積電留有多少份額是留給華為的。蘋果惹不起,聯發科同屬臺灣的,所以華為在臺積電的訂單份額都是最少的,自然就沒貨再留給其他廠商用。
再者,華為手機與其他手機本身就是競爭關系,不可能給華為麒麟芯片打廣告。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