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在PC業務上目前占據的優勢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封閉產業鏈,無法承受創新所帶來的風險。
2月16日消息,聯想集團公布2016財年第三季業績。集團實現收入121.69億美元,凈利9800萬美元,同比下滑67%。
壞消息不知自何時起就沒有離開過這個PC時代的王者、移動時代的落寞者。聯想在個人計算機市場份額錄得新高,卻沒有給他帶來預期中的利潤。畢竟,個人計算機市場的微利趨勢及市場占比下降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更令聯想憂心的,是移動端業務的不升反降。移動業務的收入同比下跌23%,移動業務于回顧期內的除稅前經營虧損錄得1.12億美元,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跌26%,市場份額同比下跌至3.5%。
這一系列財報數據說明,聯想正陷入“戰略守成”的陷阱——數據、移動等減負其轉型脫困的新業務缺乏創新動力,在激烈的競爭中日益處于弱勢。傳統的個人計算機業務看似市場份額在增加,但這是典型的“二律背反”現象。聯想因為個人計算機市場的現有收益而舍不得大膽放棄,卻因此要付出無法徹底轉型、加大投入在數據、移動等領域的沉重代價。這兩種力量此消彼長,聯想的有限資源只能集中于一端,而不能幻想既抱住傳統優勢業務,又試圖用很小成本就獲取新業務的成功。
對于PC的戀舊,造成了聯想業務結構過度依賴于PC領域,也不敢大規模投入到移動領域的轉型,其手機等業務始終差強人意。這難免不讓人聯想到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也是因為行動遲緩,錯失智能機時機。諾基亞最大的教訓,不是智能機產品研發時機遲滯,而是因為戰略搖擺不定,不斷折騰,沒有聚焦一個領域全程發力。
與諾基亞類似,聯想也始終在PC、手機和數據等諸多業務中游移,由于長期游離在互聯網大門之外,加上受到傳統制造業思維的限制,聯想在PC與手機上追求更多的是規模化量產。聯想當年和華為,中興,酷派一起為各大運營商生產低端的定制智能手機,但華為最早覺察到這種模式不可持續,因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而聯想則沉迷于出貨量,后來又效仿三星,大打機海戰術,卻沒有一款出色的產品,也沒有抓住互聯網時代人格化、品牌化的發展方向,最終在面對已經消費升級的年輕一代時,暫輸一局。
聯想當年收購IBM的PC業務,雖然一度獲得了更多市場份額,卻沒有看到,IBM當時已經意識到,桌面電腦將越來越不重要,云計算時代即將來臨,所以果斷將PC業務賣給聯想,轉而進軍企業增值服務業務,從而成功完成轉型。聯想撿到了芝麻,卻失去了西瓜。
其實,這也是大企業通病。聯想在PC業務上目前占據的優勢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封閉產業鏈,無法承受創新所帶來的風險。同時,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成功,依賴于“追隨”和“并購”兩大戰略,但上述戰略卻在21世紀的今天失效。前瞻性不足,沒有“原創”生態,同時“以收購換成功”的模式無法迎接系統迭代加速的挑戰,企業內部變化少于外部市場變化,現在的局面不難預料。
那么,聯想還要在“戰略守成”上熬多久呢?或者說市場還能允許聯想在當前的道路上走多久,需要聯想的決策者去思考。或許,“過去的成功只屬于過去,它可能會變成未來的失敗”是對聯想最好的建議,“成功”也可能是“失敗之母”。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