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際壟斷、研發全球單體最大預制棒、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依靠長期的智能制造實踐,武漢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在棒纖纜領域“長袖善舞”,從武漢走向全球,彰顯了湖北的“智”造實力。
長飛創建于1988年5月,原為中國郵電部、武漢市和荷蘭飛利浦公司三方創建。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發展,長飛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光纖預制棒及光纖供貨商和全球第二大光纜供應商。2015年,“光纖智能制造項目”成為首批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長飛也是當時中國光纖光纜行業唯一企業和湖北省唯一代表。
長飛光纖自動包裝流水線上的機器人。
長飛明亮的拉絲車間內,一根根預制棒在超過2000℃高溫的炙烤下,經過拉絲塔被拉成如發絲般的纖,然后經過自動包裝流水線進行包裝。在自動包裝流水線上,看不見一個工人作業,只有機器人不停地在揮舞著機械臂……長飛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建樹可略見一斑。
長飛拉絲工藝拉出的光纖細如發絲。記者 劉建維 攝。
早在2000年,長飛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信息系統裝備研發,積極探索光纖線纜產業智能制造標準模式,進行自主創新。當年便打破國際技術壟斷,設備制造實現獨立自主設計,不用一味按照既定標準生產光纖。
在光纖光纜產業里,光纖預制棒一直是核心領域。由于技術壁壘較高,我國企業很少實現光纖預制棒的規模化生產。國內大部分光纖、光纜生產廠家每年需通過進口光棒來生產光纖。2010年,長飛成功研發光纖預制棒生產設施,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使得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過去進口一套設備需要300萬歐元,而長飛自主研發的設備只需不到300萬人民幣。
2012年1月,長飛啟動了智能制造項目規劃,對光纖預制棒新型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經過四年的發展,預制棒人均產量提高15.3%,光纖人均產量提高47.4%,拉絲速度提高38.9%。現在,長飛的光纖拉絲速度能達到3000米每分鐘,這是世界最先進的拉絲工藝之一。
今年年底即將建成投產的長飛潛江科技園是長飛打造全新智能工廠的重要舉措。科技園分為三期建設,首期投資13.3億元,將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產,實現預制棒產出1000噸、光纖產出1000萬芯公里的產能規模。在工廠全部建設完畢后,這里將會成為年產光纖預制棒3000噸、光纖2500萬芯公里的世界最大預制棒生產基地,預計年產值超過50億元,年利稅超過2.5億元。
更令人振奮的是,長飛還參與了有源光纜國際標準的制定,這也是世界對湖北“智”造實力的一次肯定。
“做全球第一和行業領袖,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現在,我們在量上已經做到第一,但在行業領袖方面做得還不夠,我們還需努力從‘制造’向‘智造’轉變。”長飛副總裁閆長鹍說道。
現在,坐落在武漢光谷的長飛已經成為了行業內規模全球最大,技術掌握最全面的中國代表企業。預計今年年底,其年產值將達80億元人民幣,人均產值接近400萬元。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