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已經熱了好幾年了。今年半路殺出的阿爾法狗,在賺足眼球的同時,又莫名其妙地給智能制造加了一把火。然而,智能制造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卻難以取得共識。
站在企業的角度看,我們或許不必過于糾結于概念,而是要找到賺錢的方法。然而,這恰恰是企業家們所困惑的。在筆者看來,靠智能制造賺錢往往要抓住三個關鍵詞:共享、重用與協同。
互聯網對共享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共享的對象可以是人才,可以是物質資源,也可以是知識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價值空間很大。人才的共享就很典型。不久前有人撰文:智能制造面臨人才荒。所幸的是,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這個缺口或許可以通過共享來補上。昊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是一家位于嵩山腳下的混合所有制小企業,靠生產高科技環保產品取得了很好的效益。這家企業本身缺乏人才,但是其高科技的產品和產線都是委托德國人設計、開發的,生產中的問題也可隨時通過互聯網委托德國人解決……有學者認為,國內研發的投入產出比不到國外的十分之一;還有人指出,京滬等一線城市的人力成本是二線城市的幾倍。這些價值的不均衡,都可以轉化成價值的機遇。國外有機構指出,未來將會有40%的自由子行業者。自由職業者的本質其實就是人才的共享。
本文所說的重用,主要指產品設計、工藝方法等知識或數據的重用。通過重用,可以降低重復開發的成本、縮短設計周期。在重用的過程中,方法或技術本身還可以持續改進,從而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強調重用,就是要在產生知識、收集信息的時候,就把重用作為行動目標。為了重用,或許要花費不少額外的代價,但收益卻可能更大。很多年前,汽車行業就在推動零件的通用化,把零件和模塊用在不同的車型上。隨著數據存儲和通信能力的加強,知識產品的數字化更容易,傳播也更廣,價值的創造也可能更大。尚品宅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該公司收集了大量房型和裝修設計資料,客戶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設計。這樣,尚品的設計成本和效率大大提高,年產值高速增長。GE通過收集飛機發動機的運行數據,為使用和維護提供指導,本質上也可以看作知識的重用。
促進協同是互聯網的另外一項重要的優勢。一般來說,企業的規模越大、機構設置越復雜,需要協同的問題就越多、價值空間就越大。但是,ICT技術只是促進協同的技術手段,背后更困難的可能是有組織、流程、制度的改革、文化的進步。對象或流程的“透明化”就是協同的一種方式:通過對相關對象或流程的數字化,可以將相關的過程記錄下來,并用某種方式展示出來,傳播出去。從原理上講,這種做法就像用攝像頭把工人的工作情況傳到老板的辦公室,只是傳遞的內容相對抽象罷了。利用這種手段,可以及時、有效地發現并組織各種管理上的漏洞。對于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的中國企業,這種做法可能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有的企業認為,我連訂單都沒有了,還談什么智能制造?確實如此。智能制造更適合于技術水平較高、設計開發能力較強的企業。對于這樣的企業,智能制造或許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是,智能制造卻很難幫到起點低而又無意轉型的企業。這就好比,再好的御廚也解決不了“無米下鍋”的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說,智能制造能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現在,制造企業的日子往往很難過。這很可能是一輪大規模洗牌的前奏。企業或者浴火重生,或者遭遇淘汰。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