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是“變革”還是“革命”?這種觀點上的分歧實際上與當前許多充滿想象力的宣傳有關。全球各行各業的精英們,無論是國家首腦、金融巨頭、企業領袖還是IT巨頭都將社會發展的聚焦點放在“工業4.0”上。人們致力于探尋這場工業革命的來源,探索這次工業革命的起因,以致關于此的各類文章、著作和評論蜂擁而來,伴隨著大數據、云制造、智能制造、工業互聯、互聯網+等各種相關概念。思維的混亂、概念的炒作、文字的夸張使得人們更加無法理清工業4.0的本質。
據德國最新的民意調查,只有19%的德國人對工業4.0這一概念有好感,而44%的人直接持反對意見。但是對于德國制造、創新、技術,75%以上的人一致認同,表示好感。這說明了德國工業一直以創新、質量、技術和制造為豪,而對于工業4.0概念與此的關聯性并不“感冒”。原因何在?從本質上講,是德國的工業4.0推動者混淆了兩種創新,即革命性的創新(Revolutionary Innovations)和變革性的創新(Evolutionary Innovations) 的根本的概念。 著名作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C. Christensen )在《創新者的窘境(Innovator's Dilemma)》中對這兩個創新做了非常精辟的闡述:
變革性的創新是對于一個產品或流程進行優化和改良。這種變化的影響是局部性。而往往是已經存在的企業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創新的精神。
革命性的創新是創造幾乎新的產品,而這種產品具有形態上的變化,對于全球社會有著強大的影響。往往許多市場上新銳企業推動了這種革命性的創新。
人們一致公認互聯網是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它屬于革命性的創新,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將對全球經濟增長起著主引擎的作用,同時在全球經濟體系建設和改革方面發揮著日漸突出的作用,掌握和應用互聯網技術將進一步提升國家在全球的戰略地位,產生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目前互聯網技術所以能夠保持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個市場剛剛處在起步時期,屬于“藍海市場”。其經濟基數較小且發展空間較大,可通過迅速吸收全球現有知識存量,加速在知識、科技和人力資本方面的積累,產生較強的“趕超效應”,從而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盡快地占領互聯網市場已成為各國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所以在宣傳這一技術時,人們大多采用了革命性創新的市場營銷手段,其核心的方法就是講顛覆性的技術,轉型性的業務模式,新的風險投資的融資方式。一切都是新的,因而不需要積累和繼承,不需要產品和方案,只要講個理念,畫個前景,大量的金融資本就源源不斷地進入互聯網、IT領域。在此形勢下,如果德國要推動一場工業變革,是宣傳變革性的創新,還是簡單地宣傳高技術的產品、新型的自動化技術、精密的機械制造工藝等傳統概念?顯然,大講技術的傳承、積累和改革是不能奪人眼球的,不會產生目前如此大的市場沖擊力。所以在這次國家營銷中德國采用了宣傳革命性的創新的方法來推動變革性的創新,成功地引爆出巨大的社會能量。其特點有以下兩點:
(1)仿照美國的市場營銷方法,使得一場本質為工業變革的創新演變成工業革命。
在美國于2011年首先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后,立刻提出“工業4.0”這一理念。 在初期的宣傳資料里,德國人還一直提出工業4.0不是革命性,而是變革性(Industry Revolution is evolution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后來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便與第三次工業革命進行較量。
在剛剛宣傳工業4.0時,采用了CPPS(Cyber 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 )的概念來描述工業4.0的未來的前景,而后演變成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用CPS作為其理論的支撐點,以CPS這一概念的混亂性、理論推演的復雜性和整個系統的炫幻性將工業4.0的影響從生產制造模式的變革上升到對整個社會的革命。
(2)在國家營銷下,將工業4.0的工業變革演變成社會革命的創新力量。
通過不斷地升級和渲染,2015年冬季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上,其創始人Klaus Schwab斷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速度、規模和系統性足以顛覆全球各個產業,此次工業革命不再是某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革新,而是整個系統的創新。從此工業4.0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代名詞。
但是在2016年3月美國IIC與德國標準化專家討論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的標準時,德國用下圖明確地表示了工業互聯網與工業4.0的差別。
美國推動工業互聯網(工業物聯網IIoT)的組織IIC(Industry Internet Consortium)認為工業物聯網將引發整個社會的顛覆性革命,這個標準不僅僅是針對工業制造領域的,而是將對整個社會 ( 如能源、生命科學、制造領域、城市基礎設施、物流與交通等領域) 都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工業物聯網的標準必須包括以上方方面面。而顯然德國的工業4.0僅是針對下一代制造價值鏈的描述模型。很明顯工業4.0是為了對抗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而提出的概念,為了在互聯網時代鞏固德國在生產制造業的領袖地位。它是按照國際社會發展的背景,其自身的工業基礎及未來技術趨勢而描述的德國工業發展藍圖,為德國制造業的發展和未來量身打造的國策,絕不是顛覆原有的生產制造模式,而是對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的一種變革。它可以通過生產制造模式的優化,改善提高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但是工業4.0本身并沒有改變社會,改變人的思維方法。它從根本來說并不是一場工業革命。
由于以上兩點使得人們對于工業4.0的理解出現了混亂不堪的現象,因為德國采用了革命性創新的方法來宣傳變革性的創新。在這長聲勢浩大的宣傳中,沒有宣傳產品,沒有宣傳具體的技術,更沒有提出實際的工業4.0的解決方案。只是用一些現成的新工廠和實驗研究裝置作為工業4.0的樣版工程。這導致了德國工業界們對于工業4.0這一理念的懷疑態度。所幸德國的戰略制定者現在已經明白了,是到撥亂反正、矯枉過正的時候了。其方法為:
(1)明確指明工業4.0是生產制造模式的變革,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強德國制造行業在質量、創新、速度和成本等方面的市場競爭能力。應對未來的經濟危機、社會變化可能帶來的制造業產能過剩、產線停滯、產品更新換代的加速等問題成為工業4.0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這使得德國的企業家們明白了他們在工業4.0中要做的事情。真如某企業所言,如果我們能夠將制造產線或產品成本降低30%,或者效率(速度)提高30%,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工業4.0。
(2)各個企業和制造商可以按照自己的技術積累、創新理念對自己企業的短板進行改革和優化,如自動化制造、數字化技術管理、產品數字化以及大數據、云技術等IT技術的應用方面。由于思路的改變,德國發布了工業4.0的樣版工程分布圖。使得人們真正明白工業4.0的實質。這些樣板工程展示的要點技術是以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研發的反應速度,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制造系統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數字化為目標。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工業4.0從遙不可及到觸手可及。
(3)真正要激發起中小企業和制造商對于工業4.0的熱情,往往需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德國的工業精神,即創新和質量。要振奮德國制造業的創新精神,首先要使德國工業界有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就是互聯網時代對于制造業的沖擊,乃至于顛覆和取代。德國默爾克總理親自呼吁德國的企業家、社會活動家、科學家們要重視互聯網的影響,她表示如果德國制造業不能持續創新,就將失去工業市場的領袖地位。為了激發德國的工業創新精神,德國政府最近提出了工業4.0成熟度評測指南,其目的就是來評價德國的企業、制造業的創新精神。這樣為德國企業特別中小型企業提供了切實可借鑒的工業4.0技術路線和功能路線,即從工業4.0到產品4.0。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