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國內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理念,并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作了系統闡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企業的“大邏輯”。
一、經濟“新常態”下價值大革命的理論內涵和在國內的表現特征
習總書記關于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論述有四個關鍵詞。一是“三期疊加”。當前國內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總體判斷。二是“三大特點”。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這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三是“九大趨勢”。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面臨顯著的趨勢性變化。四是“四個轉向”。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經濟“新常態”,體現了習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和科學判斷,也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應對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經濟“新常態”的科學判斷也說明,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當前,我們還處在價值大革命的時代,所謂價值大革命,從廣義虛擬經濟視角看,就是隨著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心理需求噴薄而出的結果,這就導致了價值的更迭與重塑,即經濟價值總量的構成中,已由實物價值為主導向非實物價值為主導的轉變,即便是實物商品也凝聚著越來越多的非實物價值。這場價值大革命,它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一)新常態經濟的價值大革命理論內涵
無論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的價值大革命,還是美國霸權對價值的大洗牌,都表明傳統的價值模式已經被顛覆,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以經濟學核心概念“價值”的視角來觀察不難發現,當代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一是從價值的屬性看,虛擬價值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正在成為經濟活動的主流。傳統的物本經濟只承認物化的價值,即使用價值,而不承認虛擬價值,甚至亞當·斯密都認為歌劇表演不是勞動,不創造價值。但在今天,經濟已經從物本走到人本,特別是心理需求的釋放,極大促進了虛擬價值的產生,為經濟社會發展開辟了巨大空間,虛擬價值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方向。
二是從價值的源頭看,人們的幸福美好生活是財富之源。傳統經濟學把“勞動對象化”視為金科玉律,認為不能對象化于物質之上的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不能創造價值。“勞動對象化”在物本經濟時代有其道理,但是在當代已經顯示出局限性,難以解釋很多經濟現象。而根據馬克思“生活對象化”理論,認為只要能夠對象化于人類生活之上的勞動都是生產性勞動,都能創造價值、形成商品。因此,本質上財富的源頭是人的生活,生活越美好,消費就越多,社會財富就會更多。
三是從價值的形成看,信息態與物質態的二元價值容介態形成價值。我們把宇宙中一種狀態(物質態或信息態)不斷容納入新的信息介質,產生不斷進化的運動稱為自然容介態。經濟活動是宇宙自然活動的衍射,因此,我們把實物價值和虛擬價值通過相互容納、不斷循環進化的狀態,定義為二元價值容介態。這是今天價值形成的主要形式,特別是信息態對價值創造的作用日益突出。譬如,一雙喬丹專用籃球戰靴比一般籃球鞋要貴不少,如果再多一個喬丹親手簽名,那將更加價值不菲。
四是從價值的增長看,人文創新與技術創新交替接力推動經濟增長。從歷史上看,經濟發展應該是科技創新和人文創新交替接力共同推動的,我稱之為“電磁波效應”。(見圖1)。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靠什么來拯救世界經濟?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技術革命。但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還在孕育之中,遠水難解近渴,依靠人文創新發展經濟是可行方案。特別是在價值大革命的環境下,非實物價值需求爆發,使得用人文創新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去推動經濟發展成為可能。
五是從價值的評估看,虛擬價值越來越成為企業價值的關鍵成分。在傳統的物本經濟學視野下,企業的估值主要依賴于經濟效益,利潤率、凈現值、回報率等經濟指標。但今天,價值不守恒現象比比皆是,企業不再單純依賴物化產品的利潤賺錢,而是通過打造品牌、提升流量、凝聚粉絲來打造核心競爭力,創造巨額財富。譬如,2014年2月,Facebook(臉譜公司)宣布作價190億美元收購的WhatsApp引起全球熱議,很多人都不明白一個成立才5年、僅僅擁有50名員工的公司,價值竟如此之高。實際上,WhatsApp的價值主要來源于其粉絲和流量,其活躍用戶已經達到4.5億,每天新增用戶100萬,每天有10億張照片、2億條音頻消息、1億條視頻消息通過該軟件傳輸,這些都是其獲得巨額估值的核心支撐。
實際上,今天的經濟活動中,傳統的價值評估體系正在被顛覆,阿里巴巴之所以選擇在美國紐交所而不是在中國A股上市,其很重要的因素是A股不具備美國資本市場那樣的價值評估體系,A股仍停留在凈資產回報率的傳統模式上,歸根到底是中國的經濟在世界價值大革命之前落伍了。
六是從價值的載體看,財富標志打造正成為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任務。進入本世紀以后,隨著房地產和耐用奢侈品的發展,中國經濟一度出現財富標志泛化,這次財富標志泛化,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日常生活必需品領域的通貨膨脹現象。然而,在目前出現通貨緊縮趨勢的背景下,財富標志坍塌收縮于股市中,財富標志坍塌造成眼下中國股市出熊入牛。在我們關心股市會不會出現泡沫時,更要認識到這是一個機遇,既是給實體經濟贏得轉型條件的機遇,也是加大力度打造我國法定財富標志、給金融業一個定海神針的難得機遇。
七是從價值的創造看,人力資本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人力資本區別于人力資源,前者提供“非無差別勞動”,其勞動貢獻量不能簡單地用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來衡量,而后者的勞動則可以。譬如徐悲鴻畫馬賣價很高,而別人要是模仿他畫馬,即使畫得再好也不值錢,這就是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的差別。認識到這種差別,才能認識企業家的價值所在,才能給予企業家應有激勵。
(二)經濟新常態下,價值大革命的國內表現特征
一是傳統產業舉步艱難,而新興業態生機盎然。鋼鐵、玻璃、汽車等傳統支柱性產業發展面臨困境,電子商務、新材料、文化創意、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快遞物流、節能環保、第三方支付、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生機勃勃,比如電子商務,2014年國內交易規模達13.4萬億元,同比增長31.4%。
二是實體經濟總體困難,而服務行業蓬勃發展。2014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7.3%,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1%,高于二產的7.3%和一產的4.1%,在GDP中的占比提高到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仍有20-30%的發展空間。尤其應該看到的是,這也是我國有條件發展內需型經濟的一個顯著標志。
三是傳統企業價值相對固化,而新興企業身價不菲。比如中航工業最核心的軍工高科技概念股,盤子較大的如中航動力市值800多億元,中航飛機市值700多億元,而去年底在A股上市的萬達院線,不到四個月股價從27塊飆漲到120多塊,翻了近5倍,市值也接近700億元,與軍工高科技企業旗鼓相當。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估值竟高達450億美元,這對傳統制造業來講真是匪夷所思!美國的蘋果公司今年的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分別大約相當于同期微軟和谷歌公司的兩倍,IBM公司的5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12倍,波音公司的7倍多,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20倍,GE公司的3倍,極大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規律。
四是功能產品市場滯銷,而時尚產品熱度不減。傳統的只滿足物化功能性需求的產品在當代市場中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譬如汽車產業,如果僅考慮出行代步,買一些普通汽車就足夠了,但是去年特斯拉時尚的電動轎車一推出就引起市場極大反響,反映出消費者對時尚和潮流的追求已經超越了對產品功能本身的需求。再如諾基亞倒閉,諾基亞手機從功能和質量看絕對是行業標桿,但是仍最終走向倒閉,而蘋果則把時尚和藝術融入工業產品,特別是它抓住了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這個關鍵,緊緊地抓住了人心,一誕生即被稱為“上帝手機”,很快就接過了世界手機霸主的權杖。當前,各類產品和服務都不得不緊跟時尚潮流,文化、娛樂、體育、時裝等市場產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就連傳統的餐飲飯店,也不斷出現各類“主題餐廳”以吸引顧客。
五是傳統渠道風光不再,而互聯網卻改變世界。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渠道和平臺產生了顛覆性影響,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產業持續發展,還將有更多傳統渠道和產業將被互聯網一網打盡。尤其是“互聯網+”本質上是傳統業態和互聯網(信息態)的容介態經濟,無疑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上的種種變化,本質和核心是經濟價值取向和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變化。如果從經濟價值的層面來研究和認識,更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這種變化。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也迎來了價值大革命。
二、改革開放后“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先后充當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排頭兵,但在經濟新常態下,消費1.0版的“衣食住行”對我國經濟增長拉動乏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進程,“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先后充當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排頭兵的過程。
(一)“三駕馬車”先后充當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排頭兵
首先,“出口”充當了第一次當排頭兵。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首先走的是出口導向型道路,“三來一補”在廣東率先開展,“兩頭在外”實實在在地成了中國經濟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達到頂峰。
第二,“投資”充當了第二次排頭兵。2000年以來中國拉動GDP的三大需求中,投資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2003年達到約70%。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經濟增長乏力,外貿訂單大幅下滑,我國產品出口大幅度下滑,隨著經濟發展,國內基礎設施投資呼聲也日益高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的投資加大,特別是金融危機后4萬億投資的拉動,2009年投資拉動占GDP的比重達約90%,高得離譜(見圖2)。
第三,當前已經輪到“消費”充當第三個排頭兵的時候了。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我們內需消費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這四個與人們生活需求密切相關的環節上,形成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需消費產業“第一梯隊”,但是第一梯隊眼下已經拉不動了,內需消費不足是影響我國當前經濟增長的大問題。以內需消費拉動的GDP增長模式才是國家實力的象征,中國必須走以內需消費為主導的經濟之路。以美國為例,美國GDP各組成部分在不同年份對GDP的貢獻排序不盡相同,有交替擔綱之勢(見圖3)。總體來看,美國的個人消費對GDP貢獻率最大,起著最大的拉動作用,而且在個人消費中,服務消費的拉動占了很大比重,甚至常常超過商品消費對GDP的拉動。其次才是政府消費和投資、凈出口和私人投資。
(二)“衣食住行”作為“消費產業1.0版”,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內需消費產業的“第一梯隊”,面臨著發展瓶頸
滿足“衣食住行”,作為內需消費,我們可以稱之為“消費產業1.0版”。
一是“衣”這個環節。過去我們發布票,后來把紡織品出口作為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再后來紡織品產能過剩、需要壓錠限產,但在行政干預之后,市場的力量再次把我國發展成世界紡織品產業大國。當年,“衣”的消費,拉動了航空工業紡織機械,例如箭桿機、片梭織機、并條機、中頻紡機等制造業的發展。“衣”的供給已經十分充裕,因此今天圍繞著“衣”這么一個與人民生活最密切的產業,顯然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創新和升級。
二是“食”這個環節。曾幾何時,“米袋子”是“省長工程”,菜籃子是“市長工程”,當前我國食品蔬菜飲料供應充足,當然食品安全依然是個大問題。但是,我們在飲食產業上并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走出國門的“拳頭”產品,跟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可口可樂等品牌走出國門、走進中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國很多美味佳肴,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舌尖上的中國”。“食”的消費,當年也拉動了我國航空工業食品機械,例如牛奶包裝機、茶葉包裝機、糧食加工設備等制造業的發展。盡管在世界各地中國餐館遍地開花,但沒有形成龍頭企業、沒有形成全球知名品牌進入世界市場,遍布全球,因此飲食產業也面臨一個創新和升級的問題。
三是“住”這個環節。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產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從房地產業增加值看,按當年價格計算,1978年我國房地產業的增加值為79.9億元,2006年達到了9483.9億元(見圖4),2013年為33295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增加了39.6倍。從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1978年為2.19%,2006年提高到了4.50%,2013年提高到5.9%(見圖5),其中2007年到達8.1%。
從房地產開發投資看,1978年我國城鎮住宅建設投資僅39.21億元,2006年達到了16305.54億元;1978~2006年城鎮住宅建設投資共計96986.63億元。198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僅為101億元,2006年達到了19422.9174億元,1986~200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為101617.47億元(見圖6)。201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86013億元,是1986年的852倍,年均增長約28.4%。房地產投資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2004年以來均在5.8%以上;2009年最高,達到13.3%;2004年-201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7.8%。
2013年,我國房地產增加值為33295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房地產開發投資拉動相關行業的增加值為53848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4.8%;兩者合計為87143億元,占全部GDP的15.3%,兩者合計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9.4%。
進一步分析房地產投資占地方GDP的比重,按照支出法計算,2004~2007年僅房地產投資一項占GDP的比例超過20%的省市有19個(占61%),其中北京市達到53.78%(見表1),可見房地產對GDP的貢獻是巨大的,也帶動了建材、耐用家電等很多產業的增長。
從房地產的稅收貢獻情況來看,根據可以獲得全國性數據的4項直接稅收(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統計,耕地占用稅的征收額從1987年的1.40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71.12億元;城鎮土地使用稅從1991年的31.6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81億元;房產稅從1994年的60.3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514.85億元;土地增值稅從1995年的0.3億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31.47億元。2006年全國這4項稅收收入合計高達1094.25億元(見圖7)。而有研究表明,這4項直接稅收遠遠不及間接稅收(即由土地開發帶來的建筑業稅收和房地產業稅收)。
“住”的消費,當年拉動了我國航空工業空調、空調壓縮機、建筑材料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航空工業的支柱民品產業。
我國經濟下行后,其他內需產業沒有及時跟進,目前房地產的冷熱主要靠行政手段來控制。
四是“行”這個環節。關于“行”,有汽車、鐵路、航空運輸、水運等等,其中民用航空運輸的發展則主要把市場讓給了西方國家,而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最令人瞠目結舌。曾幾何時,“轎車”是重要的國家限購產品,是身份的象征,按照級別配車。現在汽車進入了千家萬戶,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應了那句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2009年,我國第1000萬輛汽車下線。2014年,我國汽車產量2372萬輛,同比增長7.3%;銷量2349萬輛,同比增長6.9%,不及2013年(見圖8)約14%的一半,但連續六年排名全球第一。2014年中國國內汽車保有量達到1.54億輛,是1978年保有量143萬輛的108倍,中國有約4億個家庭,上升空間大。
2010年我國汽車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34萬億元,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6.13%。直接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超過4000萬人,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2%以上。汽車行業稅收9500億元,占全國稅收的13%。
2010-2012年期間,中國汽車行業處于高速增長,利稅在整個財政收入中占到4%-5% 左右,對我國財政收入的貢獻較大。到2012年,汽車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0個百分點。
“行”的消費,拉動了我國航空工業研制生產了大量品牌的摩托車、微型轎車、大型客車、改裝車、汽車發動機,進入了汽車零部件行業,一度成為我國航空工業最大的支柱民品產業。目前,專用汽車仍然在市場上有一定地位,汽車零部件還在繼續增長。
2015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7%左右,受GDP增速緩中趨穩的影響,汽車市場也進入到一個相對低迷、增長乏力的時間段。連續多年榮登全球銷量最大市場寶座的中國車市,到目前為止已經進入了緩慢增長期。
“衣食住行”,消費產業1.0的四個方面,對中國經濟拉動最大、真正形成支柱的只有兩個“產業”,一個是“住”,一個是“行”。但是房地產發展過熱,汽車發展過快,城市擁擠出現了,包括污染等等問題出現了,這兩個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力明顯不足,解決內需消費不足,防止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本文為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林左鳴所做的《經濟新常態和價值大革命下的企業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的主題報告節選。)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