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計算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時至今日,“云計算”再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了,而是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產業。國內云計算的行業走勢,愈來愈接近硝煙未散的電商市場,創業公司、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巨頭齊頭并進,激烈地爭奪市場。不僅如此國外巨頭也在覬覦這塊大蛋糕,摩拳擦掌時刻準備入局分食。
云計算撬動的龐大市場
云計算可以認為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按照功能的層級劃分,可以分為硬件、軟件、應用等層,各層涉及的廠商也比較多。
而我們平時所提及到的云服務,則是在云計算的上述技術架構支撐下的對外提供的按需分配、可計量的一種IT服務模式。這種服務模式可以替代用戶本地自建的IT服務。按市場參與者類型來劃分,云服務有來自運營商的,也有傳統IDC的,還有國外廠商、國內傳統IT廠商、BAT以及國內原生云計算公司等。
運營商世界網近日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云服務及云存儲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達到516.6億元,預計2017年中國云計算市場份額將達到690億元以上。
而云計算產業的增長也同樣令人吃驚。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的云計算產業年均增長率超過30%,截止到2015年底已達到約1500億元,預計2017年云計算產業規模有望達到6000億元,而到2018年總規模有望達到8000億元。
硝煙彌漫的云計算戰場
目前來看,阿里和騰訊無疑是國內互聯網廠商中最強的云計算玩家。
從市場份額來看,阿里云仍然是帶頭大哥。阿里云2015年集中啟用了3個海外數據中心,未來還計劃在日本、歐洲、中東等地設立新的數據中心,完善阿里云的全球化布局。在積極的戰略引領下,阿里云的營業收入得到了爆炸式增長,2015年阿里云全年收入8.2億人民幣,2016年全年收入則增長至17.6億人民幣,收入增幅超過了100%。
騰訊云服務勢頭也非常迅猛。騰訊公布的2016年第四季財報顯示,“騰訊其他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289%至2016年第四季的人民幣63.85億元。該項增長主要由于騰訊的支付相關服務及云服務收入的增長。”
而在國內云計算差異化的過程中,又以百度云、網易云、Ucloud為代表的的云計算廠商比較引人注目。
百度云目前主打的是“人工智能”,隨著AlphoGo的驚人表現,“人工智能”應用于實踐的話題,一時間得到了業界的熱烈討論。同時,未來百度云在人工智能商業化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可能會走在其他云廠商前面。
近年來,網易系的產品在各個領域遍地開花,與其他云計算廠商不同的是,網易云所提供的“場景化服務”從基礎服務、產品研發、運營、客服等等業務層面出發,解決具體場景下的需求。作為積累了網易20年來的互聯網技術經驗的云計算品牌,網易云的后續表現也值得期待。
相比于友商們公有云行業解決方案的定位,UCloud則做得更加精細化——主要集中提升云主機的性能。幫助用戶快速部署,節省時間成本。目前互聯網在線云基礎服務主要包含計算、存儲、分發等幾個重要的環節,UCloud只要做好這幾個環節,提升云服務能力,便能成功說服市場買單。
國外運營商也來跑馬圈地
與此同時,國際巨頭千方百計進入中國市場。2016年亞馬遜通過AWS與光環新網和網宿科技合作終于取得中國市場的“合法身份”,也為AWS云計算貼上了本土化的標簽。同樣,微軟Azure在2010年就瞄向了中國市場,2012年末,微軟同上海市政府、世紀互聯簽署合作運營協議正式在中國落地。國際云計算巨頭對中國市場的虎視眈眈由來已久,憑借全球化優勢他們終將對國內的云市場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
隨著競爭中越來越多,“降價”搶市場已成為云計算領域的關鍵詞。放眼全球市場,亞馬遜AWS降價從未間斷,曾創下十年內降價超過50次的紀錄。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這一年里,阿里云曾17次下調價格,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和開發者加速擁抱云計算。
總的來看,國內的云計算市場暫時還處于積攢實力的基礎階段。業內分析,全面戰場將在未來兩三年內真正爆發,戰火也將繼續升級。在云計算方面的PK也將是一場持久戰,真正的較量還沒有正式拉開帷幕。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