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ABB收購B&R(貝加萊)一時成為圈內熱點,今天,貝加萊大中華區總經理肖維榮博士在朋友圈寫道:
“2017年4月4日CET時間6:45分ABB和貝加萊在美麗的薩爾斯堡一起宣布了ABB全資收購貝加萊的消息。7:00貝加萊總部以貝加萊兩個創始人Bernecker 和Rainer先生的名義向貝加萊全球3000多名員工發了一封充滿情感的告知書。
此消息顯然引發了業界的熱烈討論。各界朋友和合作伙伴的關心和問候,讓我十分感動,在此一并獻上我衷心的感謝!
我不得不說,ABB收購貝加萊的這個動作對雙方來說是一著技藝高超的棋。首先,將公司交給世界的電氣巨頭ABB,解決了貝加萊家族下一代的接班人的困擾;其次,隨著貝加萊的加盟,補上了ABB在機械和工廠自動化的開放式平臺與架構的短板,同時,貝加萊可以獲得更多的工業自動化的市場資源。這種互補性很高的合作,使得將來的ABB具備了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真正全方案能力!
令人寬慰和欣喜的是,貝加萊作為ABB機械與工廠自動化事業部,保留品牌和橙色,保留全球的組織架構和管理獨立性,繼續擁有其自有的客戶體系,員工待遇和現行管理規則不予改變,給未來一個確鑿的承諾和期許!這是對客戶、對員工的真誠和負責的態度!
貝加萊在中國21年,我們書寫了成功的歷史。我為我的團隊而自豪和驕傲!放眼未來,我們信心滿懷,站在巨人的肩頭上,貝加萊的橙色,更亮!感謝所有朋友和合作伙伴的關心和支持!請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和我的團隊!前頭,正升起一輪朝陽...... ”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來自奧地利的這家企業,小編特將肖博士上月初在廣州SIAF展“對話隱形冠軍”論壇的發言總結成文,分享給大家。完整視頻請在中華工控網微信公眾號的菜單中點擊“2017 SIAF專題“觀看。
全文如下:
我講講我加入貝加萊的故事。當年我在德國大學讀完書之后就留校了,大學工作每年有三個月的假期,有時候覺得是不是可以換一種環境,那個時候我手里拿著3家公司的offer,其中就有貝加萊。前面兩家比貝加萊要大,當時我到奧地利去看貝加萊這家公司。我不知道大家對20年以前的PLC有沒有印象,那個時候基本的編程語言是指令表、梯形圖、匯編語言,同時那個時候PLC的存儲是8K、16K、32K 。但是我到了貝加萊以后,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東西,那個時候它就有2M的內存,而且它的編程用的是高級語言——C語言,它能在基座上插一張卡,這張卡就是一個并行的計算機,這就是IPC插卡技術。這個東西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我是喜歡玩高級語言的,我覺得這個確實是專家玩的東西,我就特別喜歡。學者嘛,就容易“掉”下去,結果就“掉”進了貝加萊公司去了,一“掉”就是二十幾年。
肖博士3月初在廣州SIAF展“對話隱形冠軍”論壇上發言
來到中國之后呢,我們就面臨著非常非常大的痛苦,為什么呢?因為,我們96年面臨的市場基本就是傳統的PLC,沒有人能理解B&R這個高端的技術路線,專家玩的東西,直到現在,我們的客戶也不是很容易進入我們的系統,所以說對我們貝加萊來講,我們就應該為這個市場創造條件——
第一就是專項培訓,我們一般的工程師培訓大概需要十八個月,公司投入可很多以后,十八個月以后,他就慢慢地給公司帶來利潤。可是,說不定兩年以后他就離開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很困惑,改進我們的培訓體系勢在必行。我們用專家魔鬼訓練營的方式,6個月的培訓就可以讓我的員工甚至我的客戶走出我的訓練營,他可以成為一個為公司帶來利潤的專家。
第二個就是幫助我們的客戶建立軟件方案標準,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你的變量定義,你的軟件架構都是規范的,這樣我們的客戶的人員流失不會影響他的知識產權、他的Know-How的繼承性,同時如果你的軟件是模塊化的時候,你以前通過驗證的源代碼可以被重復利用,這個就是我們的高端路線如何去開拓。
我們在歐洲市場上要和今天沒來的競爭對手去競爭,技術就得要早個三五年。走這條路線的話,你必須要讓你的知識得到繼承進而得到創新。我們必須要讓軟件、方案模塊化,讓工程師遵循一個規范標準的體系,幫助客戶也是這么做的才能提高效率,這就是我們做的。
關于教育合作
我本人也是跟大學的聯系比較多,也是有大學情結。我回國以后在山東大學和西北工大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也在兩個大學的所在地建立了分公司。
實際上我們業界現在面臨一個問題: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兩方面對接是有問題的。我們當時九十年代一直到現在,你看關于PLC的書,它大部分都是在介紹指令表、梯形圖這些簡單的編程方式,我是比較反對用PLC來簡單地定義我們的產品的概念,因為它現在已經完全脫離原來的那個可編程邏輯的概念,而我們的大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包括現在他們用的關于自動化的書籍離現實差距十五年。這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貝加萊學界聯盟的原因。第一我們要做的是就是把最新的東西放到學生面前,做一個開放式實驗室,讓學生去嘗試,犯錯誤不要緊,我們還負責給實驗室及時更新。第二,讓大學的教授和學生獲得最新的東西,讓他們學校之間在教學、科研方面都有機會相互交流,我們還有一個網站讓他們交流關于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知識。這就是我們對大學的培訓支持。
另一方面,我們內部的培訓、客戶的培訓分為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基礎培訓,然后是高級培訓,還有一個就是所謂的EC工程師宿營的培訓。工程師宿營的培訓就是在職的四個月里把工控界遇到的運動控制、溫度控制、液壓控制、氣動控制等等所有這些集中在一起 ,讓你四個月全部摸遍,要求你必須按照標準規范性地合作去做工作,考察你的團隊合作精神,然后去打分。這是增加工程師培養效率的一種模式。
我本人還在大學任一些職務,要求我的學生去貝加萊、去客戶那里學習,加強學界和企業的聯系。我覺得教育問題實際上從學校開始,特別是職業教育,確實很重要,我們業界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支持。
關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
我覺得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的制造業得到了很迅猛的發展,如果說痛點的話,我想說首先是一個戰略選擇的問題,對制造企業來講,你是長期戰略還是短期戰略。但是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講,過去我們基本都是短期戰略。就是睡一覺,明天我就能變得很富有,或者能創造很大的業績。這樣的戰略目標就促使我們所有都是短期的:從研發到維護到團隊建設都是,他沒有人去研發,他一味地依賴供應商幫著去做,他這種就是短期戰略選擇造成的問題,如果中國的制造業能從長期出發,從基礎開始,多做一些標準化的東西,多做一些可以繼承的東西,可以積累的東西,我覺得中國的制造業一定可以發揮我們的長處。因為中國的制造業在過去已經向世界證明我們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我們從中國制造的價格低廉、品質低劣的這樣一種境地,走向了價格優勢,性能弱勢的這樣一個地步,所以我們在戰略選擇上應該做一個長期的打算。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應該從教育上去培養一種文化,就是一種“標準化、規范化”的文化,而不是一種“差不多”的文化。因為你只有拋棄這種“差不多”文化,你才能建立起一套規范的人才培養體系、規范的工藝流程。我舉一個例子,大家怎么看待這個流程問題:在我們中國制造業往往在制定流程上有問題,老板說,你去幫我制定一個流程,兩天就要制定出來一個流程。制定出來以后呢,沒有人遵守,因為管理層、老板幾乎每天都在改流程。而在歐洲企業,他制定一個流程往往就需要一個長遠的考慮,有多少人參加,一旦制定了以后,沒有人敢去打破流程,這就是一種規范。
最后我想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中國的變革,我們騎在時代的浪尖上,所以我們很幸運。雖然和歐洲的企業相比,我們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我們未來的下一代一定會做的比我們更好。另外,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不足就不去做事情,我們必須做一個參與者,必須嘗試去改變,用一種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式,用一種長遠的思維方式去改變它,從教育開始,從長遠的方式去參與改變,我們的自動化支持下的制造業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