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30日,2017(第十一屆)RFID世界大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召開。作為RFID行業頗具影響力的高端專業會議,今年的大會共吸引力400余位RFID行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優秀企業、行業權威專家、RFID終端用戶代表共同參與。在本次大會上,廊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IC咖啡發起人、中國新一代IT產業推進聯盟物聯網專家許永碩先生分享了《物聯網的生態和發展趨勢》的主題演講,全面對物聯網整個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剖析。
廊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許永碩先生
理解物聯網需要行業和技術的融合
物聯網概念的起源有多個,早在1995年,比爾蓋茨就在其《未來之路》一書中首次描述了物聯網場景;1999年,MIT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此后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關于物聯網的專題報告,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至此物聯網概念進入中國。
雖然各行業都以自己的理解妄圖對“物聯網”下個定義,比如:IBM對物聯網的理解是智慧地球:主要是利用大數據,而形成智慧。傳統的通訊行業,在解決了人與人信息互通之后,認為下一步將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互通,所以通訊行業對物聯網的早期定義是M2M(machine to machine)。傳統的互聯網企業,在internet普及之后,認為下一步是物的聯網,所以稱為Internet of things。而傳統的嵌入式,自動化領域,主要是做硬件的企業,認為未來對于硬件會有一個虛擬的數字信息的映射,所以提出來的是Cyber physical System(CPS)等等。但這都具有行業領域的局限性,許先生指出,物聯網涉及各個領域,真正理解物聯網,需要知識的融合。物聯網本身沒有關鍵技術的突破,而是技術融合形成的產物。
物聯網的生態構架
許先生把物聯網的生態架構拿人體進行了類比,如果說物聯網是人體的話,那么,傳感器、執行器類似于人類的神經元和肌肉;互聯類似于神經系統;模型和分析類似于大腦。電信研究院對物聯網的架構是將物聯網分為了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感知層是指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識別、信息采集處理和自動控制,包括了傳感器、執行器,RFID,二維碼和智能裝置;網絡層包括了各種通信技術,比如;廣域、寬帶、窄帶、NB-IOT等;應用層包括各種應用基礎設施,以及物聯網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
IBM的架構與電信研究院分類相似分為了感知、連接、智能。感知層對應與IBM的感知,網絡層對應與IBM的連接,應用層對應于IBM的智能。無論是電信研究院還是IBM把物聯網分為三層都是從功能上來說的,從技術上來分的話,IBM對物聯網技術分為了七層,從而衍變成為了物聯網生態(如下圖)。許先生稱,這個IBM的物聯網生態圖非常經典,我用這張圖預測了很多物聯網的趨勢。
IBM的物聯網生態
看這張圖的右下側,是物聯網從技術維度的組成部分,圖中從左到右依次是感知層、網絡層、邊緣計算層、云計算層、物聯網服務平臺層,應用層序層和數據分析層。從七層架構向左,是物聯網的技術類供應商;從七層架構向上,是物聯網的服務供應商。無論是技術供應商,還是服務供應商都是物聯網行業內的企業,都屬于物聯網生態的一個環節。這張物聯網生態圖,還可以看出物聯網發展的一個趨勢,即向服務轉型。許先生指出,物聯網平臺服務提供商最有可能是物聯網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天然具有行業壟斷的優勢。因此近幾年,物聯網最核心的企業都集中在物聯網服務平臺這一層。To C的物聯網平臺有機智云、上海慶科、銀河風云、杭州古北,京東+,騰訊物聯等企業;而To B的物聯網平臺有Waston,predix,mindsphere等。
許先生在演講中稱,物聯網平臺服務在商業模式上,ToC 領先于ToB。ToB的物聯網平臺大部分在16年公布或者被大眾所了解,Waston, predix, mindsphere,曼威等等都是在16年被大眾所了解。而ToB的物聯網平臺的技術是領先于ToC的平臺。物聯網平臺服務也是比較復雜的,需要提供多元的服務,所有這些服務將不可能是一家公司獨立完成,因而這個物聯網的平臺服務將會通過生態化途徑,由多家企業功能完成。比如最近兩家做平臺服務的企業開始合作:IBM的Waston與西門子Mindsphere平臺開始合作。
物聯網發展的趨勢
許先生用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分析了物聯網發展趨勢(如下圖),指出2014年,2015年物聯網處于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最高點,這個階段物聯處于期望膨脹器,技術本身不一定成熟,因此在2016年就沒有看到物聯網的身影,在技術不能快速應用、快速創造的前提下,外界對期望就會下降,進入幻滅期。隨著2016年NB-IOT標準的凍結,資本重新關注物聯網行業,距離物聯網的復蘇期不遠了。
許先生稱,物聯網的技術架構為感知-連接-智能的框架,但行業發展路徑與此并不一致,而是一個連接-感知-智能的發展順序。物聯網發展早期的最大阻礙就是連接。比如智能家居,從技術角度講wifi是最不適合做通信連接技術的,但是它卻是最早成為智能家居通信協議的技術,因為它涉及到成本、使用率的問題。隨著NB-IOT協議的推出,物聯網連接的瓶頸將有望實現突破。
連接問題解決之后,就是感知的需求,讓更多物的狀態的到感知,形成大數據,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的分析,最終實現智能的價值。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