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器換人到人機協作以技術加持方能勇立潮頭
過去幾年,機器人技術取得的很大的進步,從更容易的編程、機器視覺到人機協作。機器人采購和部署的呼聲越來越大,雖然數據顯示機器人的購買量處于逐年穩步上升階段,但2016年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隨著人們對工業、醫療、服務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們迫切的希望機器人能夠更加的像人,并且能夠和人“并肩作戰”。在這一愿景的促使下,雙臂協作機器人孕育而生。
雖然機器人在工廠中越來越常見,人類同樣不可或缺。未來的操作員將有技術支持,并且身強力壯、信息暢通、毫無危險。我們將這樣的新一代有技術加持的人類工作者稱為“操作員4.0”。他們在工廠和辦公室中都有用武之地。
事實上,工業4.0并不意味著“機器換人”,而是強調“人機協作”。真正的智能化是實現人的提升和企業流程管理的提升。繁重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而技術操作工人則要提升成為管理機器人的工程師。
我們所說的僅代替工人操作,甚至會傷害到工人的機器人只是一般工業機器人,而非智能機器人,他們僅僅實現了自動化。機器人只有實現了既能按既定程序去執行,還能與人、材料,以及其他設備產生交互,才能叫做智能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協作會有多重外部通信端口與外界通信,與人類協作,實現柔性化生產和數字化生產。
面對“機器換人”,我們也沒有必要過于恐慌。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適合機器作業,依然有一些崗位離不開人工操作;另一方面,即使“機器換人”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勞動者依然可以通過重新“回爐”、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重新出發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此外,“機器換人”也有一個過程,勞動者完全可以通過提前謀劃、提前準備實現華麗轉身。
未來,對于企業來說,他們還是更傾向于機器人與人類的結合。人類可利用自身的獨特能力,提出創新、組織合作、適應新情景,運用以知識為基礎的邏輯推理解決復雜的任務。與此同時,還可運用虛擬助手、可穿戴傳感器等先進技術的機器則負責處理繁雜的工作細節。
人機協作,就是要讓人和機器人共存,機器人進行作業,人來管理機器人。工業4.0的實現,智能化的發展,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操作工提升為工程師來管理更多的機器人,以創造更多的產能,而不是簡單的用機器人將人員取代而已。
總而言之,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并不一定是競爭關系,機器也不一定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使人類無事可做。技術應當以合作為發展目標,這樣一來,企業和工人便可充分發揮人類和機器各自的優勢。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