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本質上是建立一個可信的互聯網連接系統,“去中心化”的特點降低了價值交互的信任成本。在區塊鏈的實際落地方案中,匿名化增加了監管的成本,“弱中心化”的在某些場景下正取代完全的“去中心化”。
區塊鏈的發展歷史
區塊鏈技術最早起源于比特幣技術,關于比特幣技術的具體細節可以參考中本聰2008年發表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在該論文中,中本聰將密碼學、共識技術、分布式技術相結合設計了一種基于算法的互聯網交易信任機制。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信任基礎,采用了“人人平等”、“少數服從多數”這些設計思想。簡單來說,就是用多人決策代替個人決策,用機器和算法來保證點與點之間的信任,最后達到去中心化的效果。
區塊鏈解決的業務場景
區塊鏈解決2大核心的問題,一是信任問題,二是效率問題。信任問題是指不依賴于第三方怎么保證兩個點(人)之間是相互可信的。效率問題是指在信任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交易之間的不必要環節。由于區塊鏈天生的金融屬性,目前全世界的金融公司都在研究區塊鏈如何降低交易的成本,例如高盛、摩根。中國央行也在組建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團隊,關注數字貨幣領域的應用和監管問題。除了金融領域,區塊鏈在物聯網、公共服務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本質上,區塊鏈改變了原有的信任模式。
區塊鏈在行業落地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公有鏈在設計上將所有的節點都平等對待,適合無邊界的交易,信任成本低,但是交易效率也較低。在實際中,很多業務場景已經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礎。比如一個公司的內部,行業聯盟之間的互信。在原有的信任基礎至上,區塊鏈朝著聯盟鏈、私有鏈的方向去發展。聯盟鏈有國外的RS,中國的China Ledger。這些聯盟鏈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信任模式,這是原有公有鏈模式上的一個突破。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質,完全去除監管部門的監督權利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包括央行在內的多家監管也在研究如何在區塊鏈中引入超級賬戶。該超級賬號可以執行一些特定的操作,包括交易賬號的凍結等。
弱中心化趨勢
從完全平等的公有鏈到多中心的聯盟鏈,甚至甚至超級節點的設計,區塊鏈的設計理念和落地場景也在不斷的擴充。所有的新技術在實際落地過程中都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和轉變,就像云計算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出現了公有云、私有云并存的形態,而且混合云在相當一段時間會持續存在。我們不要過于高估新技術短期內的顛覆,但也不能低估長期的價值。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