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制造2025》公布以后,機器人行業已然成為業內關注度較高的行業,在國家政策方面,其利好消息也是層出不窮。
日前,在浙江寧波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組織調研我國機器人產業,未來將再出臺一系列扶持和引導政策,目前20億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引導基金也已經到位,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產業將邁向中高端。
華南智慧創新研究院院長曾海偉認為,20億元智能機器人引導基金的到位,是“國家效應”在機器人產業領域的又一次發力,機器人產業有望上升為國家戰略產業并迎來中長期發展機遇。
機器人的“誘惑”
說起我國的機器人,其歷史可追溯到1992年。據資料顯示,沈陽金杯汽車公司找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發AGV機器人。15年后,脫胎于該研究所的新松AGV與通用汽車全球采購部簽訂AGV機器人供貨合同,結束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其中就明確將機器人稱為重點領域之一,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并擴大市場應用。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了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業內人士預計,未來1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總規模將達6000億元。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機器人產業指導意見,到2020年,機器人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
為鼓勵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在2016年4月份聯合公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要求,五年內將形成我國自己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近些年,機器人從工業逐步擴展到醫療、教育以及服務型機器人,其智能化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上到中央政府鼓勵支持的政策,下到各級地方政府的機器人產業規劃,在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勵與市場的雙重利好下,機器人產業規模迅猛發展。
有資料顯示,國內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省份有2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區40余個。近兩年,機器人企業數量也從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而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3400家。其中,僅浙江機器人企業數量就有280余家。
相關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累計保有量將接近45萬臺,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80萬臺以上,潛在市場需求價值近5000億元。
不過,在優品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員王健昆看來,雖然機器人產業投資熱情高漲,但是當前市場多數都是中低端,有的或購買國外設備集成,或采購國外核心零部件組裝,有知識產權的機器人企業不到1/3。
王健昆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不少地方政府部門或通過補貼用戶間接支持,或對機器人生產企業直接給予技改資金、股權投資、首臺套保費補助等資金扶持,此舉一方面導致了產業重復建設,支持制造企業采購本地設備的政策,使機器人企業遍地開花,造成大量低端產能;另一方面,引發惡性競爭,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重生產、輕研發,催生了一批拿快錢的小散弱企業,引發低廉的惡性競爭。”
門檻將提高 半數企業或將淘汰
機器人過度發展的現象,也引起了業內的關注。有觀察者舉例說,以服務機器人為例,目前僅是處于機器設備的階段,還面臨著技術方面的多重挑戰。一方面,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的必要性是什么?能解決哪些問題?作業能力如何?另一方面,目前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也伴隨著安全問題,與傳統的家電相比,服務機器人需要有網絡物聯環境,而物聯現在本身就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稍早之前,主管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工信部官員曾強調,機器人越是在風口,大家越是要清醒,企業規模擴張固然重要,但是能力還是要跟上腳步,否則會摔倒。
在去年7月份的某機器人產業高峰論壇上,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指出,國內機器人產業存在過熱隱患,并且已經呈現出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目前國內的機器人企業發展處于風口浪尖,有市場需求以及金融機構助力的原因,也可能有盲目發展的虛火。
王衛明毫不避諱地講,各地現在都很重視機器人產業,機器人企業無論體量大小都會成為政府的座上賓,并得到資金、土地等各類扶持政策的支持。
針對機器人產業存在重復建設等問題,今年,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在自主品牌方面,工業機器人大多還是一些中低端產品,機器人產業有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
辛國斌說,目前正在聯合各省市和機器人產業聯盟研究,出臺差別化指南,細化行業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推進各地科學理性發展。
據了解,工信部目前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以提高準入門檻,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風險,推動產業實現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通過業內的分析,當前,機器人發展存在“大而不強”。而這一次,監管部門將打出重拳,提高進入機器人產業門檻。
產業監管政策或許即將出臺,那么接下來的近兩年,機器人市場也會進入調整期,整個產業“新陳代謝”將加速。
“不言而喻,進入機器人這個行業的門檻提高了,那么,國內機器人低端產能也將被淘汰,今后,整個產業將發力高端領域。”中研普華研究員葉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機器人市場中還充斥著數量不少的炒作者,這些炒作者資金進去了,卻沒帶來技術方面的貢獻,這樣勢必會加速形成機器人“泡沫”。所以,未來機器人市場注定要來一次“洗牌”,一大批達不到國家要求的企業將會消失。
針對機器人今后發展走向,辛國斌曾坦言,首先要推進機器人創新,進一步整合產業的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其次是要補齊短板,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重點支持機器人產業關鍵零部件質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再次,開展機器人試點示范,推廣應用,推進機器人在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最后是培育人才,進一步實施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加大對機器人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繼續辦好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
“一旦監管政策出臺,那么,機器人產業格局重塑毫無懸念。”王健昆說,技術領先,規模優勢突出的大型龍頭企業將從中收益,后續會有一定的并購整合。
“隨著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對機器人的要求也更加的智能和高端化。” 曾海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在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機器人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難題。首先,最大的難題是核心技術的缺失,產業科研水平較為滯后。其次,由于技術水平欠缺,我國機器人產業主要處于產業鏈底部,市場基本被國外品牌壟斷,需要一段時間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有觀察者也認為,今后幾年將是機器人產業的“洗牌”時間,開放的市場對國內外所有企業的機會是均等的,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打破低端低質的“魔咒”,防止機器人產業也陷入低端化。
(審核編輯: 智匯小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