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儼然成為新的工業革命的象征,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對于制造產業影響深遠,正逐步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中國推出自己的智能制造概念-中國制造2025,遙相呼應德國的“工業4.0”。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世界“制造中心”之稱的中國,擁有數百萬家工廠,機器設備更是多達數十億臺。與此同時,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電子設備,包括很多傳感器和其他電子設備,這將共同構成工業物聯網的支柱。
“中國制造2025”,以中國制造業目前的整體發展水平為基礎,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向無人工廠、智能制造轉型。這是必然的模式。
德國與中國制造業基礎不同。德國工業的設備和車間制造基礎很好,工業機器人運用成熟而廣泛,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專業的技術。因此,德國“工業4.0”是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定的措施,依靠雄厚的技術基礎,可以直接實施信息技術改造。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工業制造水平需要同時完成自動化與信息化改造的雙重任務。同時,這后發優勢,卻給了中國制造業建設智能工廠,加速轉型、一步到位的絕佳契機。
從單臺設備自動化和產品智能化入手,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實現生產效率和產品效能的提升,這是智能化的物質基礎。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造價的降低,推動了工業機器人、機械手臂等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工廠無人化制造成為可能。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2014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5.6 萬臺,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0 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15 萬臺,保有量達到80 萬臺;到2025 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6 萬臺,保有量達到180 萬臺。
在生產現場,工業機器人在焊接、搬運、噴涂、加工、裝配、檢測、清潔生產等方面都已實現規模化集成應用。除了節約人工、提升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工作效果更加均勻、穩定性更好,產品質量可控、可追蹤。這是數字化管理、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依仗!
而與自動化生產線相結合,數控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和三坐標測量儀及其他所有柔性化制造單元進行自動化排產調度,工件、物料、刀具進行自動化裝卸調度,可以達到無人值守的全自動化生產模式。
在物質和信息基礎之上,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還需要建立智能化的自動管理體系。
這需要在線成分分析儀、在線無損檢測裝置、在線高精度三維數字超聲波探傷儀、在線高精度非接觸幾何精度檢測設備,以及諸多工業傳感器的配合,需要促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進而實現整個過程的智能管控。
在不間斷單元自動化生產的情況下,遠程查看管理單元內的生產狀態情況,無人值守的智能管理生產任務,整個生產現場無需人工參與,真正實現“無人”智能生產。
這就是智能制造控制系統。從生產現場無人,到生產過程無人,這又是一層飛躍。
但提供生產活動的基礎管理,實現自主安全可控,生產過程透明化、智能化,進一步提升生產作業效率,這還僅僅是智能化的管理體系的最初級一層。
其次,它要實現人、設備、環境與物料之間的互聯互通和綜合管理,實現智能制造過程中的質量信息采集和質量追溯。
最后,借助信息傳遞,在企業和供應鏈之間,對從訂單下達到產品完成的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優化管理,以雙向交互的形式,使計劃、生產、資源三者密切配合,減少企業內部無附加值活動,有效地指導工廠生產運作過程,提高企業及時交貨能力。
從生產管理直到動態控制,這就是幾十年來,制造業孜孜以求的精準制造、敏捷制造、透明制造的能力。
以上這些,就是智能工廠的“神經”系統,它依賴于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信息、通信、計算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管理成果的快速提升,全面提高智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