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李干杰6月5日在南京表示,抓環保就是在抓可持續發展。他借用“波特假說”認為,適當的環境管制,可以促使企業加強創新活動,不僅可抵消環境保護成本,而且將提升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在出席當日由江蘇省政府和環境保護部聯合主辦的“紀念六五環境日主場活動暨2017國際環保新技術大會”上,李干杰說,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從根本上更新了關于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
6月5日,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李干杰、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共同開啟微信平臺“點亮綠色中國 全民一起行動”網上接力活動。攝影/章軻
6月5日上午,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李干杰在紀念六五環境日主場活動暨2017國際環保新技術大會上講話。攝影/章軻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李干杰說,美麗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樣性是發展空間、優勢。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過程,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為子孫后代留下支撐永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李干杰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抓環保就是在抓發展,就是在抓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遵循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他說,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鍵在人,關鍵在發展思路,關鍵在平衡和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引導產業布局,倒逼結構轉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
每年的“6·5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部都會發布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李干杰說,《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8%,比2015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第一階段實施監測的74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的比例為74.2%,比2013年上升了13.7個百分點,PM2.5的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30.6%,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區域PM2.5的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下降都在30%以上。
李干杰介紹,2016年,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左右,下降到7.2%。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一到三類水的比例增加到67.8%,劣五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質也逐步改善。全國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上升到21.63%,全國共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2750個,其中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4.8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約12%)。
李干杰同時表示,當前,我國“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生態產品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環境保護總體上還處在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
“因此,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落實國土空間開發管控,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和內容,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深化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領域的改革,嚴格執法監管,加強宣傳教育,全方面、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他說。
李干杰表示,推動綠色發展,難在轉變發展方式與調整經濟結構,難在加快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波特假說”認為,適當的環境管制,可促使企業加強創新活動,不僅可抵消環境保護成本,而且將提升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創新環保科技,從大處說有利于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從小處看,有利于直接解決污染治理的問題。
他舉例說,中國煤電超低排放快速推進、污水處理廠水質提標改造和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加嚴等,都是由于新型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
李干杰表示,環保部將積極推動綠色科技創新,堅持問題導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堅持集成創新,讓先進成熟技術有機組合。堅持產學研結合,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跨區域技術交流轉移中心與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堅持買得起、用得上,加快構建環境質量改善與治理成本雙贏的環境技術管理創新體系,以各方能夠接受的成本,推動環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廣泛開展雙向國際合作交流,借鑒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環保科技與經驗,同時推進我國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產業走出國門。
經中央決定,李干杰于5月31日就任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他在履新當日的環保部黨組(擴大)會議上表示,當前,“必須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全力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和持久戰,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李干杰說,應緊緊圍繞加快綠色發展,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和內容,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著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李干杰表示,必須全面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督察監察,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做好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