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
李克強說,中方愿將“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等發展戰略更好對接,深化制造業、能源、航空、創新、中小企業等合作。希望德方為中國自主研發制造的大飛機C919取得歐盟適航認證提供支持。
“中國制造2025”攜手德國“工業4.0”,促成大量中德制造業企業成功聯姻。未來中德兩國企業在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領域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對德投資29.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8%,存量88.27億美元。同一年,德國對華新增投資項目392個,投資逾27億美元,累計投資項目9394個,投資存量281.8億美元。
舉一些例子,比如近年來,華為與思愛普公司合作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寶鋼與西門子聯合探索鋼鐵行業的“工業4.0”,海爾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所合作打造天津洗衣機智能化互聯工廠,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一大批中德制造業企業成功對接,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層次不斷升級。
這說明,“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對接,是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的過程,也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工業是我國經濟的中堅支撐力量,但是傳統增長模式已經走不通,創新轉型、提質增效已刻不容緩,因此,中國工業4.0智能化改造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而李克強總理倡導效仿德國模式,推出的中國版工業4.0模式,主要體現在十三五期間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里面。作為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025》規劃重點實施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與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
《中國制造2025》作為中國工業4.0的國家戰略,是一個持續10年,面向未來的計劃。
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意在轉型和升級。工業4.0的主題投資也將始終貫穿其中,一批千億市值的公司將在此誕生。
因為從歷史上看,每一次工業革命都誕生過千億市值的公司 :
工業1.0以1780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為標志,歷時約100年;
工業2.0以1880年電動機的使用為標志,工業2.0歷時近90年;
工業3.0以1969年第一個可編程控制器(PLC)的使用為標志,已歷時45年,還將繼續10-20年;
工業4.0以智能制造為標志,變革實際上剛剛開始,率先提出工業4.0的德國要成功實現也至少需要15-20年時間,因此中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中國版工業4.0的核心是工業化+信息化。工業互聯網是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據工信部估算,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三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
工業4.0是一個全新的時代,預計需要30年以上發展延伸,按工信部部長所說:德國是從工業3.0串聯到工業4.0,中國則是2.0、3.0一起并聯到4.0。據統計中國企業整體處在2.0階段,大企業處在3.0以上,所以4.0是一個比較長遠的圖景,需要走很長時間。我們以腳踏實地的心態,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推進。
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軟件將定義一切,軟件定義機器。所有的工廠都是軟件企業,都是數據企業。但中國很缺少強大的工業軟件公司以及機器人公司。所以這一輪產業革命德國和美國將占據主導權,是第一陣營,中國和日本是第二陣營。
中國是概念盛行的環境,需要理清的是在我國工業4.0是“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互聯網+制造”是德國版的工業4.0,也就是中國制造2025。中國政府推出相對應的工業4.0,就是中國制造2025,美國政府推出的是工業互聯網,德美中在本質內容是一致,就是智能制造。
從中國在移動互聯網和第三產業的起跑上可以看到,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遠遠勝于硅谷,未來很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工業4.0的風口,投資要在熟悉的產業進行垂直投資。
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它對我們中國的整個產業影響巨大。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所以工業4.0不僅僅影響經濟,也影響整個中國未來的發展。
1)首先影響就業,在制造領域里,就業人員達8000萬以上。
2)其次影響經濟出口,因為低端出口是我們現在的主流模式。
3)第三會影響軍事國防,高科技是未來軍工行業的主要競爭。
所以說工業4.0將會影響到我們所有的產品生產、制造、流程、供應鏈,正在顛覆傳統工業的整個生產模式。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各國都在構建自己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體系背后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各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競爭,是未來全球新工業革命標準之爭。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利好分析
我們都知道工業4.0受益的行業包括:互聯、集成、智能生產、數據處理、產品創新。
這里面分為10個相關子行業:射頻識別(FRID)、傳感器、機器視覺、智能機床、云計算、3D打印、高端機器人(300024)、工業以太網、系統集成、工業自動化。
建議重點配置質地較好的龍頭公司,在充分回調后分批買入,戰略性配置
一、匯川技術:工業4.0的新龍頭
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智能變頻控制器即工業4.0題材,新能源汽車控制器,并拓展機器人、工業互聯網業務。在從先進制造向工業4.0 的演進過程中,匯川依托自身研發、制造優勢,定位上游核心設備供應商。
匯川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在于 :
1)機器人方面 :工業視覺、傳感、編碼、伺服、電機、過程方案
2)新能源方面 :電動大巴與低速車控制器、電子設備
3)工程傳動方面 :大傳動進攻歐美品牌、通用伺服+變頻器替代日系產品
4)物聯網方面 : 電梯物聯網技術領域,公司的專業細分競爭優勢所在
公司已經在工業4.0 的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三個關鍵環節踩下堅實的腳印,在機器人關鍵器件、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三個環節有望實現重大突破!若市場風格轉換,經濟回暖時候,匯川有望成為工業4.0行業啟動的龍頭公司!
二、青島海爾: 老工業龍頭的新轉變
青島海爾是工業4.0戰略探索和實踐的先行者,老工業龍頭的新轉變。
1)用戶端,海爾U+平臺提供交互,用戶可以定制個性智慧(家電)生活產品,這也正是傳統制造業向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生產智能化升級。
2)生產端,海爾已建成沈陽冰箱、鄭州空調和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四大互聯工業4.0工廠;其中部分工廠甚至達到了無燈生產完全自動化的要求;并且智慧工廠可以直接互聯U+定制平臺上進行柔性化生產,充分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要。
3)中間端 :新一輪制造業變革,海爾領先傳統企業實現了基于定制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全流程創造用戶的最佳體驗。海爾開放共贏的生態圈,加速了工業4.0戰略的落地。
從估值看,家電尤其是白電板塊的安全邊際排名前列。另外未來海爾作為家電制造商的角色將會越來越弱化,海爾將更多成為智慧生活服務的提供商。海爾目前作為制造業公司僅享受較低估值的局面今年隨著海爾U+平臺的市場價值越來越大也將有所改變。
三、東土科技:小公司,大未來
東土科技04年進入工業通信領域,09年開始布局工業控制及工業互聯網,從工業以太網交換機切入,擁有很強的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是卡位優勢明顯的工業互聯網標的。
公司未來致力于工業以太網交換機的通信功能與計算功能相融合,從而掌控通信、智能控制、大數據分析等環節,而這些環節將是工業4.0中最核心的部分。
作為卡位優勢明顯的工業互聯網標的,公司具備稀缺性。且公司未來將通過持續的并購整合完善工業互聯網的布局,掌控工業4.0最核心的環節,是工業互聯網第一股。
四、東富龍:制藥行業工業4.0先行者
東富龍是國內制藥裝備龍頭。公司以凍干系統為基礎,近年通過“外延并購+內生研發”,分別進入了水針聯動線、配液系統、灌裝線、凈化空調、生物發酵罐等領域,現在已經是國內制藥裝備的絕對龍頭。
公司技術國內領先,有望成為中國制藥工業4.0的標準制定者。公司已具備工程總包能力:
1)系統化制造整個車間,提升單個客戶訂單規模;
2)系統化設計協助客戶升級到工業4.0,公司設備已聯網并監測生產指標和預警機械故障。
3)公司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盈利能力高于國內外競爭對手楚天科技(16%,IMA7%),有望受益于制藥工業4.0的升級浪潮。
從目前靜態估值看,工業4.0板塊整體估值較高,短期不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但考慮到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對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的重視程度,中長期看工業4.0板塊仍有上漲空間,概念股會反復活躍,存在一定的投機價值。
但由于多數公司目前業績較低,成長性一般,未來的工業4.0炒作,可能由前期的純主題投資轉為“業績為王”,一些前期炒高的無業績支撐的公司注意回避。所以建議重點配置質地較好的龍頭公司,在充分回調后分批買入,戰略性配置。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