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阿里云繼ET工業大腦之后發布ET環境大腦,用以對抗污染霧霾和荒漠化。工業4.0是歐洲人最先提出的概念,但智能制造的中心卻在向美國中國轉移。從德國漢諾威到中國南京,正在發生什么?
從漢諾威到南京,
“云”才是工業4.0的靈魂
谷歌的人工智能在橫掃國際圍棋界之前,曾低調地做了點副業——幫谷歌優化改進能源管理,節省了數億美元的電費,這幾乎快抵得上三年前谷歌購買DeepMind的費用了。這種技術假如擁抱制造業,將迸發出怎樣的能量?
對于人工智能技術ET工業大腦來說,那意味著在一年內“憑空制造”出1萬億人民幣的利潤。
01
工業云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制高點
是的,憑空制造!利用智能制造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多維度、系統性的改造,這不是簡單的“智能+制造”,而是利用云服務為企業提供柔性生產、數據追蹤、工序集中和優化設計。這種全新的工業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質量和產量、降低能耗、提升設備可用率。
對于一個設備制造商來說,還可能體現在商業模式上——通過以數字化為驅動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平臺,設備制造商能夠遠程實時掌控分布在各個最終客戶工廠的設備的健康狀況,通過數據分析找到自己內部對標KPI比較低的裝置問題出在哪里,如何進一步保持高KPI裝置的穩定,并持續交付給客戶。也就是說,借助工業云平臺,設備制造商從以前的交付設備換取收益,變成以確保所交付設備的生產能力來換取收益。
可以說,工業云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的制高點,云才是工業4.0的靈魂。
02
今年的漢諾威工博會變成云的世界
這一點,見證了工業4.0誕生和發展的漢諾威工博會,今年給出了最直觀的展示:
在今年的漢諾威工博會展館外,亞馬遜搭起了一朵白色的氣墊云,彰顯自己作為云平臺基礎設施提供商的身份。
西門子帶來了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IoT)生態系統MindSphere,作為平臺即服務(PaaS),它支持應用和數字化服務的開發、運營和供應。
菲尼克斯電氣則利用云平臺ProfiCloud、開放工控硬件PLCnext Technology和軟件平臺展示著自己的數字化戰略。
美國通用電氣(GE)這次也將自己的工業云平臺Predix放在展臺的中心區域。Predix是全球第一個專為工業數據和分析開發的云解決方案。
作為世界工業發展的風向標,今年的漢諾威工博會變成了云的世界,不論是工業巨頭還是互聯網巨頭,都帶來了基于數字化的工業云平臺或技術解決方案。這些云解決方案已經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微軟第一季度業績顯示,Azure云托管業務實現同比93%的增長;亞馬遜云服務平臺AWS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當季度內,凈收入高達8.9億美元,利潤貢獻已經占據公司總體利潤的近90%;GE第一季度的數字訂單上漲7%至約9.5億美元;西門子2016財年數字化服務業務領域營收超過10億歐元,在軟件解決方案業務領域營收則達到約33億歐元。
正如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曾經說過的,下個萬億美元將是利用數據(基于數字化的云解決方案)賺來的。
03
“憑空制造”萬億人民幣利潤
漢諾威工博會開幕后的兩天,也就是4月26日,2017云棲大會在南京召開。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現場提出“中國智造1%”的概念。這里的1%指的是利用阿里云ET工業大腦為中國制造業提升1%的良品率,這就意味著一年可以增加上萬億元的利潤。
胡曉明這么說是有底氣的,ET工業大腦是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其第一個落地案例是為全球領先的光伏材料制造商蘇州協鑫提供云計算服務。在光伏切片的生產過程中,有數千個生產參數會影響到切片良品率,任何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生產結果。2015年8月雙方簽約合作,阿里云ET工業大腦入駐蘇州協鑫生產車間,標準化所有端口數據上云,再通過智能算法深度學習計算所有關聯參數,并精準分析出與良品率最相關的60個關鍵變量,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量,大幅提高了光伏切片的良品率。到目前為止,蘇州協鑫已提高1%良品率,相當于每年節省上億成本。
此外,阿里云還與徐工集團在2016年共同搭建了國內首個“工業云”平臺——“徐工工業云”(XCMG-Cloud),徐工將早期積累的150TB工業大數據運用于智能制造、遠程故障診斷、后市場服務等多個環節,構筑了“基礎云平臺”。在“基礎云平臺”之上,徐工集團與阿里云在中間件平臺上協同建設共享服務中心,包括用戶中心、算法中心、交易中心、評價中心、物流中心等,實現模塊化開發管理;在軟件平臺上實現協同設計云、電子商務、全球物聯網、智能供應鏈、智能工廠、社會化服務、眾包眾創等。
這種基于阿里云平臺建設的云端管理系統進行的完整數據分析與挖掘,解決了企業提質增效的訴求,推進生產和管理的智能化,為信息化賦予了新的內涵。
阿里云正在將上述成功實踐應用于更多的傳統企業,以實際行動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
不僅如此,阿里云還與相關政府發起了廣泛的信息化推進工程。
今年4月18日,阿里云宣布參與浙江省“十萬企業上云”行動計劃(2017年),面向工業、農業、科技、個體工商戶等行業扶持全省新增10萬家企業上云,建成云計算產業生態體系。
在上述云棲大會南京會議上,阿里云宣布與江蘇省經信委啟動“1+30+300”工程,推進30家兩化融合服務機構、300家制造企業高效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重構信息系統,打通經營全渠道鏈,實現數據驅動企業發展,最終推進企業的智能制造轉型。
04
塑料拖鞋和木門也期待工業4.0
10萬企業、300家制造業,這其中不可能都是類似徐工集團或保利協鑫這樣的企業。說實在的,這兩個例子容易給人以錯覺,似乎智能制造就是制造智能化、高附加值的產品,淘汰落后的傳統制造業。依照這種想法,只有那些汽車行業、家電行業、3C行業、精細化工行業等等才能邁向工業4.0,至于生產塑料拖鞋、木門、包裝袋等的企業,似乎只能和這一波浪潮絕緣了。
這是徹底曲解了工業4.0的含義,正如本文開篇所說,智能制造不是簡單的“智能+制造”,是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應用,是利用自動化和信息化使生產實現最大的柔性化。
從產品設計階段開始,就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對產品設計進行優化。產品設計決定了生產工藝,生產工藝又決定生產設備。例如木頭門的生產,目前在國內被認為是落后的傳統制造業,沒有科技含量,利潤空間幾乎沒有上升的余地了。而一家AGV+RFID全自動無人木門生產廠恰恰就落地在全世界工業技術水平最高、人工成本最貴的瑞士。在產品設計上,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市場需求并提升了利潤空間;而一套真正的工業4.0全自動生產設備,能夠滿足混線生產的需求,一條生產線上,完全不同的毛坯木料,在被掃碼后按需加工、分組,組合成不同的產品下線,實現了真正的柔性制造,這在保障個性化定制生產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制造成本——無人化免去了人工成本,整個設備占地非常小卻可以實現以往一個工廠的全部工序,使得廠房租賃成本大幅下降。就這樣,利用個性化定制在設計環節提升了利潤空間、利用柔性生產在制造環節大量節約成本,落后的傳統制造業成為了利潤豐厚的工業4.0時代產業。整個鏈條需要的只是幾名設計師和工程師,而實現這一點的基礎則是從設計環節開始直到售后反饋所仰仗的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應用。
這個具體的案例也許能夠給我國的制造業一些啟示。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觀念,云不是某種“即插即用”的簡單疊加,它正在顛覆整個制造業的基礎、重構制造業的生態,它是工業4.0的靈魂。在真正深刻理解了這一點之后,上述那逾10萬上云的企業才變得具體且令人充滿期待。
05
工業4.0時代的全球化布局
2017年6月10日,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宣布,將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新建數據中心,為海內外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全球一張網云計算服務。目前,阿里云擁有亞洲規模最大的計算資源平臺,未來新增的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數據中心,將把阿里云全球覆蓋面提高至由數十個飛天數據中心覆蓋的17個區域。
大會上,印度電信巨頭塔塔通信與阿里云宣布達成合作。此前,另一印度科技巨頭信實電信也宣布成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在印尼,當地最大的票務服務商Ezytravel、社交媒體Yogrt、短視頻Vshow等新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也正在使用阿里云的服務。
東南亞和南亞擁有基數龐大的年輕人口,區域市場跨過Web時代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市場,大量創業公司復制中國互聯網模式在當地迅速崛起,“但復制不了互聯網核心技術,急需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進入當地市場。”
在大會現場,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技術伴隨阿里云的全球布局走向海外市場,為當地急速發展的科技產業提供新技術,同時也為中國企業出海修好“普惠道路”,為各個區域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提供技術紐帶。
據了解,阿里云目前在美國西部、美國東部、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迪拜、德國、香港等14個區域設有數十個飛天數據中心,形成全球“日不落”覆蓋。不久前,阿里云宣布將在馬來西亞新家數據中心。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到訪阿里巴巴時,曾特別點贊來自中國的新技術,為當地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工業4.0時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企業級互聯網架構等世界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可能將伴隨數據中心布局走向全球。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