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2014年工業4.0開始在國內流行以來,關于中國智制的大會小會就不斷,中國制造要彎道趕車的說法也不絕于耳。2015年5月,《中國制造2025》發布,指出要“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
然而,自2015年5月到現在已經兩年過去了,中國的工業企業在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有何進展呢?根據2017年6月長江商學院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產業經濟報告》(下稱《報告》),發現:絕大多數工業企業(80%)在研發方面沒有任何投入;15%的企業在研發方面的開支占其銷售額的0-5%,僅有5%的企業研發投入超過銷售額的5%。從趨勢上看,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較過去兩年有所下降。
該報告主要負責人,長江商學院科技創新與創業副院長、金融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甘潔教授指出,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從實業界到投資界都在談論從中國“制造”到“智造”的升級轉型,但從現狀看,這個轉型難度非常大。中國在工業1.0時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通過《報告》調研結果看,整合低端勞動力和低端資源的模式已經走向終結,“中國制造業從來就不缺創業的精神,但現狀是有創業沒創新,這是我們制造業面臨的根本問題。“
這是甘潔連續第12次對中國產業經濟進行大規模調研。中國產業經濟調查采用電話訪談形式,以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即年度銷售額大于500萬元)的48.8萬家企業為樣本庫,隨機抽取10,000家符合行業、省份及規模的企業為樣本庫,最終以2000家企業為調查對象,通過對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融資需求等指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期能構建出較全面地、前瞻性反映產業經濟整體狀況的產業經濟景氣指數,并力圖揭示經濟表現好壞的內在機制。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該調查已進行了十二次。
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要在2020年達到1.26%、在2025年達到1.68%,從而體現為創新能力的主要指標。然而根據《報告》的數據,目前80%的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為零,“整體感覺就是惡性的循環,由于產能過剩更沒有錢做研發,沒有錢做研發、更沒有能力去做轉型。”《中國制造2025》還要求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要在2020年達到0.7件、在2025年達到1.1件。這些指標雖然不高,但由于目前主要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為零,因此到時能否達標也堪憂。
那么對比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呢?甘潔教授表示,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支出占銷售額的比例,英特爾、微軟、Adobe等基本上在15%左右。“所以海外企業是拿銷售額的15%做研發,而我們絕大多數企業的毛利在15%以下,所以人家在做‘軍備戰’而我們是在打價格戰。”
除了研發外,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說,營銷也非常重要。同樣對比美國的高科技企業,英特爾、微軟和Adobe等基本上要花20%-30%的銷售收入做營銷。“所以在海外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營銷總監經常拿到的工資比CEO還貴,因為營銷人員非常貴。”
中國制造業突圍的契機在哪里?甘潔以大疆創新科技為例,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甘潔認為,中國制造擁有三大優勢,可以助力產業升級。一是工業化1.0時代積累的以供應鏈為核心,輔以物流和生產而形成的一個高度完備的制造業生態體系。這個生態體系不僅大幅降低中國制造成本,其所擁有的快速原型能力,可以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向產品轉化的過程,同時提高產品迭代速度,這是形成了中國制造最獨特的競爭力。中國制造的第二個優勢就是相對廉價的中、高端勞動力成本。這讓中國制造在研發和營銷領域可以更具成本優勢。第三個優勢就是巨大的腹地,相比以色列、日本等國家,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這對創新產品的市場化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我們三大優勢,再加上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意味著在智能裝備、制造和智能產品領域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隨著芯片、視覺、定位、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突破,需要在制造業重新定義我們的競爭優勢。不再是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資源,而是技術加生態,實現從中國制造到智造的突破。”甘潔認為。
在談到當前的研發與人才教育時,甘潔強調“我們研發人員動手能力不強,大學工程學院的教學都不以動手為導向,都以理論為導向、很少動手,所以到了企業就沒有辦法獨擋一面。但是如果把他們組織起來,找一個在研發上的總設計師,這個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總設計師可以把研發任務發下去,然后科技人員通過應試教育可以解決,最后變成一道一道題目解出來,因此有這樣整合能力非常重要。”
“這個也就意味著下一個時代是技術人才創業的時代了,如果你不是技術人才,可能需要在早期的創始人團隊里就要有技術出身的總設計師,才能真正的利用這樣的優勢,所以科技人員創業的時代來臨了。”
在談到一季度的總體經濟情況時,甘潔表示:“盡管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增長超出預期,工業增長較強勁,但我們的調查發現產業仍未走出低谷。一季度產業景氣擴散指數為47,雖較上季度上升一個點,但仍處于輕度收縮。生產量雖總體上升,但系國有和外資企業拉動,而民營企業,工業企業中的大多數,生產量并未擴張。價格、成本持續有較大幅度上漲,盡管漲幅小于上季度。此外,國有和民營企業在景氣指數、經營狀況和投資方面的差距有擴大趨勢,值得關注。”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