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企業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這是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此前對于騰訊云業務最主要的解讀。
從去年開始,他就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AI+云”這一概念組合,似乎這就會是騰訊云這個新興業務未來的主營方向。
然而,這句話無論從哪個角度解讀,似乎都顯得太過于蒼白及缺乏方向。這對于希望將云服務打造成未來業務板塊新一極的騰訊來說,并不是好事情。
于是,在今年的騰訊“云+未來”峰會上,馬化騰重新理清了思路,給出了他對于騰訊云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新判斷。
“云是產業革新的源動力,接入云之后,會帶來數字化的升級;就好比插上電之后,帶來了電氣化革命。”馬化騰說。在他眼里,云在未來無疑會引發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就像蒸汽機、電力一樣。
有了新的“能源”,新的產品應用以及生產工具也會隨之涌現。電氣時代,出現的是電燈、電報、汽車等,計算機則在近代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前沿的產品。至于云時代,馬化騰認為,無論是和餐飲、物流、出行等領域的結合,都只是初級的成果;這個時代最前沿的產品,將會是人工智能。
“就好像在電力時代的計算機一樣,在‘云+未來’的時代,最像計算機的應該是什么呢?我推測也許就是人工智能。”馬化騰說。他形容,“云+人工智能”的組合,在未來也許就相當于“電+計算機”。
云、人工智能與產業革命的結合,已經不是一個新鮮概念。不少互聯網人士都對類似的理念進行過闡述。在早前進行的“2017年愛奇藝世界大會”上,百度集團總裁兼CEO陸奇就在一段和人工智能相關的演講中提出了“人工智能技術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論斷。
企業家們所看到的,往往是相對長遠的愿景,因此他們往往會提出一些指導性較強的言論。然而論斷歸論斷,要想人工智能或者云服務等前沿技術真正帶動產業的革命性發展,還需要更多有可行性的產品落地,而這恰恰是人工智能技術目前有所不足的。在這種背景下,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更多地還是應用在企業層面,消費端能夠看到的成果依然寥寥無幾。
因此,在這次峰會上,馬化騰給出了在他心目中,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云技術落地,“云是人工智能的強載體”。
當然,從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和以往他一直掛在嘴上的“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差別并不大。重要的是,伴隨著這個新論斷而來的,還有騰訊云推出的“小微”開放平臺。這款新產品也許正是騰訊云技術加速落地,搶占消費端市場的寄托。
傳統而言,云計算有三個分層,分別是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三者的分別之一體現在,用戶可以從三種服務中獲得的內容:SaaS中,用戶獲得的是成型的應用;PaaS中,用戶獲得的是搭建好的技術平臺;IaaS中,用戶獲得的是用于搭建云服務的基礎設施,如硬件等。
對于騰訊云而言,PaaS服務的它們的一項優勢所在;而小微開放平臺就是騰訊云PaaS能力的體現。
總體來看,小微開放平臺更偏向于云技術中的“中間件”(Middleware)部分,這是一項位于底層邏輯和具體應用之間的組件,更大的作用在于幫助上述兩者連接在一起。
根據騰訊云總裁邱躍鵬的介紹,小微開放平臺包括了三個部分的能力,分別為硬件開放、Skill開放以及智能服務解決方案。
第一項能力主要是將騰訊云的語音交互能力輸出給第三方硬件廠商;第二項能力主要是作為接口,對接具體技術以及產品;第三項能力則是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在服務領域的應用。
語音交互已經是不少互聯網企業看中的人工智能技術入口。包括蘋果、谷歌、亞馬遜在內的企業都已經推出了智能音箱,希望借此搭建起一個智能家居平臺。
數字家圓創始人兼CEO唐波對此表示,巨頭們涌向智能音箱主要因為,就目前而言,語音交互是人工智能技術中與普通消費者日常生活最貼近的部分。“言語交流是每個人每天頻率最高的行為之一,從這個方面入手,最為容易影響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數字家圓是邱躍鵬在峰會上所介紹到的,小微開放平臺的典型合作案例之一。它們即將發布的新品親見H2在小微開放平臺的基礎上,加入了接近30項新功能,包括語音交互、音樂播放、天氣預報等。
“現在,人工智能在To C端的應用隨著技術的發展會變得越發成熟,相信下一個爆發點很快就會到來。”唐波表示,隨著巨頭的進入,消費端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之間的認知也會越發深入。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能力遠不局限在語音交互上,圖像識別、醫療服務、自動駕駛等具體能力都是人工智能技術下,亟待落地的一些能力。
小微開放平臺的第二項能力“作為接口,對接技術和產品”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案。此前,有聲音曾經將這項能力比喻成“人工智能方面的App Store”,而根據騰訊云的設想,這項能力更像是一個萬能接口,任何一種人工智能領域的具體技術都可以通過這個接口與產品相結合。
“當它被嵌入音響,音響就具備了泛娛樂和交互的功能;當它嵌入桌面應用,它就具備了提醒功能;當它被嵌入機器人里,機器人就更懂得陪伴與感情。”這是邱躍鵬對該能力的形容。可以想象,如果順利的話,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小微開放平臺實現落地的機會將提高不少。
具體來看,和電動汽車以及物流的結合也許會是這一能力的最新體現。
順豐控股CTO田民在峰會上就表示,目前順豐已經和騰訊云在許多方面達成合作,比如通過對地址庫的解析,讓人工智能代替輸單員辨析手寫漢字運單。
相比于BAT中的另外兩家,騰訊在人工智能上相對要低調不少,即便是之前,馬化騰也只是在公開場合運用一些較為寬泛的概念組合,來描述自己對于云技術的理解。
但在這次的峰會上,馬化騰終于給出了自己對于云技術的明確判斷,而騰訊云方面也對應地拿出了一個可行的產品,來實現馬化騰的這一設想。更為詳細的規劃已經躍然紙上。
在2016年,騰訊云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兩倍。云服務已經成為騰訊云近年來發展勢頭最猛的業務,并且承載著“騰訊下一個增長點”的希望。
且不論小微開放平臺之后是否會給騰訊云帶來成功,對于習慣了追逐利益的騰訊來說,在這個節點上推出小微開放平臺,至少可以看出,騰訊上下已經看到了云技術可能的一條走向。云技術的競爭,也許會在年內逐步明朗化。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