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對長春光電和智能裝備產業園來說,注定是個忙夏,規劃者在忙,管理者在忙,在園內安家的企業更忙。有企業在爭取進園,進園的在忙建廠,建完廠的在忙生產和研發。這是一個因圍繞“工業4.0”和“中國2050”而在智能制造領域前途無量的產業園。
6月7日下午,記者走進光智園,在5個受訪企業那里,感受到智能制造時代一大批中小企業時不我待的發展豪情。
用“德國品質”生產自己的產品
倪國東,長春榮德光學有限公司總經理,一名典型的東北大漢。十年前,他白手創業,從一個人起家,到今天擁有了150人左右的團隊。說起創業,他一肚子的感慨,每天七點上班,晚上八九點鐘才回家,他的十年創業史是長春民營企業老板的一個縮影。榮德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唯一編碼器入孵成員,擁有專利18項,產品已覆蓋全國各工業自動化控制與傳動行業。
倪國東總結自己取得目前成功的經驗:一是做事認真,二是堅持學習。學習是為了時刻把握行業的脈膊。企業要發展,必須要創新,創新是技術領域永恒的話題。要創新,就要了解領域內最前沿的東西。記者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放滿了英文資料,已經45歲的他仍然不敢一刻放松去學習新技術。
“我們這些中小民企做事不容易,迫切需要政府和銀行出臺融資貸款政策襄助!德國制造業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之一,在全球制造裝備領域擁有領頭羊的地位。我們企業的理念就是用德國的品質生產自己的產品。我要在德國做一個研發中心,把世界最先進的產品帶回中國,為中國實現工業4.0貢獻一個企業的綿薄之力。”
中國第一臺全自動激光調阻機來自這里
在長春光華微電子設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田興志帶記者直接走進設備生產車間,拔下晶片電阻向記者現場介紹其王牌產品全自動激光調阻機。有20多年工齡,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田興志沉穩而自信。
田興志談起創業史臉上波瀾不驚,他最深的體會是:做最好的產品,企業才能占據主動地位。2005年,光華公司以過硬的產品質量和高性價比贏得客戶認可,幾家國外同質公司無奈退出市場。
吉林省給這樣的朝陽企業提供了N多支持,對此,田興志心中有一本清晰的賬,他告訴記者:“吉林省光電子孵化器給了光華微電子很多支持,在生產廠房方面,解決了2016年公司擴產所需生產場地;在企業管理、技術、財務培訓方面,幫助企業提升管理團隊及員工業務水平。光智園為了減輕企業壓力,提供了購地補貼,工信廳科技廳在高端裝備項目研發方面還給了經費支持。在做大做強拳頭產品之外,光華微電子公司將在工業4.0方面尋找題材,探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幫“吉林一號”衛星上天的企業
長光宇航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在光智園內購地2萬平方米,欲大干一場,在公司的展覽室,總經理助理、研發部經理商偉輝向記者介紹了公司的產品,正是這位身材高大但說話溫軟的技術精英,2014年8月以來帶領團隊為長光宇航完成了相機碳纖維復材機身、“吉林一號”衛星用復合材料結構件、復合材料密封艙、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制備技術等項目。
公司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碳纖維/氰酸酯預浸料,并在“吉林一號”衛星上得到應用驗證,創造了國內氰酸酯預浸料首次在衛星結構上使用的記錄,也標志著公司已在衛星先進復合材料領域具有成功上天應用的業績。
“東北唯一”的魄力:研發人員占比80%
曾做過大學老師的長春光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逸夫是個目光遠大又有憂患意識的儒商,這位做到AFC產品“東北唯一”的企業老總,竟然說:我們現在就是一個作坊。企業的層次是由人才的層次決定的。創新靠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靠重視、引導、培養人才的機制來實現,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推動建設。有了人才,我們才能真正的創新,才能做出市場上無可替代的產品,才能使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否則,即使有發展也是低層次的。
光華公司最具魄力的地方是其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累計研發投資超過5000萬元。每年都會有十幾項專利,且大多數都轉化為產品。據了解,公司招募了省內外一批技術優良的行業專家和高端技術人才,公司現有員工158人,技術人員配備占比近80%。因為,王逸夫認識到:東北經濟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個字——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就解決不了東北發展的問題。目前,光華科技在長春新區光智園立項投資1億元建設現代軌道交通互聯網智能AFC系統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10億元。
國內唯一可一站解決激光成套產品的企業
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入住長春新區光智園的高科技企業之一,產品目前“國內唯一,世界領先”。公司總經理孫尚勇說起自己的企業相當有底氣,“國內同行業的企業可能也有上百家,但永利是國內惟一一家可以一站解決成套產品的企業。”永利這家土生土長的吉林民企,客戶主要在沿海地區,成功靠的是在研發上的韌勁和不服輸的精神。“我們東北做的東西一般都認為是傻大憨粗的,有一種叫二氧化碳激光功率計的產品,美國有,國內沒有。我說我來做,當時有人說南方那么多電子廠都沒有做出來,你三年都做不出來!結果我們利用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研發成功了,到目前為止國內沒有第二家。”
談到為什么選擇在光智園安家,孫尚勇說:“其實,浙江激光產業集群、鞍山激光產業園等很多地方都對永利發出了邀請,而且對企業的扶持政策都不錯,但是我覺得生在吉林,一方水土養育我們,做人不能忘本。而且,企業當初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得到了工信、科技、商務等部門的大力支持,我想為家鄉的智能制造多出一把力。”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