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一直暢銷全球,但人們也不禁疑慮:曾被打上了“低端”“便宜”等標簽的“中國制造”,未來還能影響世界么?
圖為2017年5月4日成飛工程技術人員正對第三架C919大型客機“機頭”進行出廠前的最后檢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發展迅速,但多年來仍受困于“大而不強”,尤其體現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品牌、產品質量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官方于2015年推出“中國制造2025”,全面部署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力爭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如今,該戰略提出僅兩年多,“中國制造”已在全球遍地開花,逐漸實現由“低端”向“高大上”的華麗轉身。
5月5日,中國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實現首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C919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張淼介紹說,C919是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飛機,從機頭、機身、機翼到翼吊發動機等設計均由中國團隊完成。
這一“中國創造”的最新成果也受到國際市場關注。據統計,C919大型客機目前已擁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等20多家國內外用戶,訂單總數超570架,其中包括美國通用電氣租賃、德國普仁航空、泰國都市航空等國際客戶。
5月31日,由中國企業承建的蒙內鐵路成功開通。這條百分之百“中國制造”的鐵路連接著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和首都內羅畢,全長472公里。該鐵路不僅使上述兩地間貨運列車速度大大提升,還成功連接了東非和中非地區多個國家,惠及約3億非洲民眾。
由于蒙內鐵路沿線自然環境情況復雜,有聲音曾質疑中方能否如期按標準完成修建工作。質疑聲中,承建方中國路橋集團將原定5年工期的項目僅用兩年半便完成通車。正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明所說,這充分展示了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方案、中國精神。
聯想集團是中國信息產業的先行者之一,目前在160多個國家進行業務布局,PC、移動、數據中心等三大業務居世界前列,七成營收來自海外。2011年,聯想手機的市場還幾乎全在中國國內;今天,其移動業務已在24個國家進入市場前五位,在12個國家進入前三。
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看來,如今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中國制造業風光不再,曾帶來高速發展的粗放型經濟模式走到了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創一套新模式,尤其在新興領域要成為創新的引領者,而不僅是制造型大國。
隨著“中國制造”不斷升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對其“走出去”的前景頗為看好。她說,中國制造業規模占世界比重近30%,制造業門類、體系完善程度甚至超過美國,完全可以與其他國家互補,甚至互換。“全球價值鏈是跨國界的,因此可以把我們的優勢產業帶到全球。”
“中國制造”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但振興制造業不可孤軍奮戰。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提醒,中國制造業企業仍普遍面臨生產成本尤其融資成本不斷上升等壓力,且多數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和產品競爭力偏弱。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于今年3月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點領域和關鍵任務,積極拓寬技術密集型和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可以預見,隨著官方進一步改進對“中國制造2025”的金融服務,聚焦制造業發展的難點痛點,著力加強對制造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相關行業、企業有望得到充足“彈藥”,從而更好地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