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2016年初的喧囂與騷動,不管是VR領域的硬件創業者、投資者還是內容從業者,對待VR的態度已然從最初的狂熱趨于理性。
走出“寒冬”,VR行業迎來了三股決定性力量
當谷歌在2014年的I/O開發者大會上祭出Cardboard的時候,再次點燃了人們的虛擬現實夢,特別是躊躇滿志的內容創業者,似乎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風口。
所謂的VR寒冬,大抵是投資者發現創業者畫的餅在短時間內難以落地的時候,在資本行為上開始變得更加的謹慎和機警。
事實上,恰是在VR行業被唱衰的當口,早先仍處于觀望狀態的巨頭們終于轉換姿態,VR市場迎來了三股決定性力量。
一是手機等硬件廠商成為推動VR產業前進的中堅力量。IDC近日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VR和AR市場的研究報告,其中三星的Gear VR以接近49萬臺的出貨量位居榜首,索尼、HTC等VR市場的先行者也奪得了10萬臺以上的銷量。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三星Gear VR的示范作用,幾乎所有的一、二線手機品牌均發布了相應的VR產品或相關計劃,比如華為、小米、TCL等。此外,三星搭載手機銷售的方式,也得到了一些手機廠商的認同,進一步刺激了VR產品的銷量。
二是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頭試圖成為VR市場的頭部力量。谷歌從“潘多拉魔盒”中放出了Cardboard,僅兩年,這家市值前三的科技巨頭便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如同當年推出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一樣,谷歌發布了VR平臺Daydream,以及象征性產品Daydream VR 頭盔。
抱有同樣意圖的還有Facebook,自2014年7月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culus開始,Facebook在VR市場搶的一席之地,而在專注于產品研發和內容生態的同時,Oculus也開始了內容及解決方案層面的輸出,比如在三星的Gear VR中已經同Oculus達成了相關合作。而隨著蘋果、微軟以及國內科技巨頭的加入,這個市場勢必會更加熱鬧,至少從現在來看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三是內容制作巨擘示好VR或成為支撐VR產業繁榮的核心力量。據ABIResearch預測,VR將在未來五年的時間里快速增長,其間年復合增長幅度為106%,到2020年VR設備將會達到4300萬件。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性的結果,卻足以引起內容供應商的注意,不乏敏感的內容制作巨擘們。
早在去年8月份,美國VR直播平臺NextVR宣布完成8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網易等中國投資者赫然在列。隨后網易研發的VR游戲《破曉喚龍者》登陸谷歌的Daydream,國內的另一家游戲開發巨頭騰訊也發布了首款VR游戲《獵影計劃》。與此同時,各大VR平臺上的游戲和應用已達到了上萬款。相比于游戲廠商,視頻平臺的動作要更加積極,美國最大的流媒體服務商Netflix已經向各大VR平臺提供視頻內容,國內的優酷、愛奇藝等也紛紛上線了VR版本的播放器。
平臺方對VR的示好,對內容創業者而言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內容分發的完善是內容傳播及盈利的必要環節。所幸,在“寒冬”中堅持內容制作的創業者,終于看到了VR內容走向爆發的曙光。
VR崛起背后,上游供應鏈仍是制約行業的隱形因素
誠然,刺激VR走向爆發是產業鏈下游的競爭者們,但制約VR產品形態及生命周期的卻是上游的元器件供應商們。就目前來看,VR產品的形態主要有三種,VR眼鏡、VR一體機和PC端頭顯,盡管市場流行的仍然是廉價的VR眼鏡,用戶體驗更好的VR一體機和PC端頭顯卻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柔性顯示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實現全面屏顯示、實現固定單軸折疊、實現多軸折疊和全柔性顯示。背后的技術復雜度可想而知,也正因如此,柔性OLED在顯示領域被譽之為“皇冠上的明珠”。
另一方面,VR產業鏈上游也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的競爭,尤其在決定VR產品發展趨勢的柔性OLED領域。在傳統的認知中,三星、LG、夏普等一直是顯示器領域的佼佼者,至今國內的手機和家電廠商仍然受制于日韓廠商的元器件供應。
解決VR產業的上游供應鏈問題絕非一日之功,同時也意味著,一旦諸如柔性OLED等元器件完成量產,隱形的制約因素將逐漸成為又一股隱形的決定性力量,甚至左右VR產業的市場格局。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