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名為《中國工廠遇到了美國工會》的報道中,在美國設廠的中國公司——福耀集團遭遇了來自美國勞工的抗議,指責其在勞動保護等方面無法讓當地的工人滿意。
這一事件雖然是個例,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制造企業在走出國門時,遇到的一類典型挑戰,即在改善員工待遇和工作環境方面的壓力。我們常常說,當前的企業需要智能制造,那么智能制造除了承擔起提高效率、改善企業收益的任務,是否也可以讓員工成為改造升級的“贏家”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利用更加智能的制造技術,已經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顯著改善員工的勞動體驗。首先,在生產系統中引入機器人、自主移動小車等智能制造設備,可以在一部分崗位上代替人工,尤其是在諸如搬運、物流、焊接、分揀等勞動強度較大的崗位,能夠降低員工的體力勞動強度,或者讓員工遠離易帶來健康風險的崗位。通過提升生產設備的智能性,在很多場合還能夠有效地提升生產的安全性。
其次,通過引入更加智能和自動化的數據采集和處理技術,也可以使生產制造中的數據采集、歸檔和跟蹤等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告別傳統的人工記錄、制表等工作環節,還能夠顯著降低出錯率,并提高數據采集和處理的即時性。
此外,利用智能制造范疇中的精益生產管理方法,能夠從科學運籌管理的角度出發,提升勞動力的利用效率和流程的合理性,削減無效、低效的勞動模式。尤其是在當前,已經可以將制造信息化系統和精益生產進行結合,利用更加智讓員工成為智能制造的“贏家”能化的工具實現持續改善。
事實上,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標準來改善制造業員工的工作體驗,在今天已經成為了很多企業吸引緊缺技術工人的途徑之一。早在幾年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為“用工荒”帶來的挑戰尋找解決辦法。即便他們開出比以往更高的薪水,穩定、得力的技術工人仍然難以尋覓。究其原因,與早期打工潮中的工人相比,當前年輕一代的工人不僅僅是“找個掙錢多的活”,他們也更看重工作環境和工作體驗的優劣,且希望自己的職業更有發展空間,這并非是簡單地提高薪酬水平就能滿足的。比如,在工作的企業中能否受到良好的培訓,就是越來越多制造業員工開始看重的因素。
應對這樣的需求,更加前沿的技術還能夠大大提升勞動力培訓的效果和體驗,這不僅能夠讓新工人盡快熟悉工作技能、提高整體的生產效率,還能夠提升技能培訓的效果。比如依托最新的AR和VR 技術和軟件技術,已經可以創建沉浸式的操作員培訓系統,更加真實地達到模擬訓練的效果。
綜上所述,智能制造的風潮不僅正在改變企業的制造模式,也在改變企業和員工的合作模式。
相信在未來,智能制造能夠讓更多的制造業員工成為分享產業升級果實的“贏家”。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