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相關部門下發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即將到來,垃圾該如何投放和處置?
消息傳來,垃圾分類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在蘭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尚在籌備和征求意見階段。
采訪中,不少市民、環保人士、專家學者們認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對于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有重大意義。
對每一位市民來說,應逐步培養生活垃圾分類的習慣和意識;對于垃圾如何分類、分類后如何處理,需要相關部門系統謀劃,全鏈條推進,特別是在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四個環節主動作為。
你家的垃圾分類了嗎?
每天早上上班出門時,蘭州市民申惠仁已習慣將家里整理好的垃圾隨手攜帶,丟進樓下有藍色標識的垃圾桶。6年前,申惠仁居住的城關區鼓樓巷家屬院樓道的垃圾道被封后,她慢慢形成了每天隨手帶垃圾下樓的習慣。
從2003年蘭州市提出“垃圾不落地”的目標開始,十多年來,蘭州市環衛部門嘗試了多種清運作業模式。以城關區為例,首先探索了上門入院收集模式,將垃圾收集點由2010年的265個減少到目前的112個。實現了垃圾從源頭直接清運,從而提高垃圾轉運效率。目前,城關區1587家物業小區實施了垃圾“桶裝化”入院收集,收集覆蓋率達到100%。
據不完全統計,蘭州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3000噸。這些生活垃圾最終被集中送往垃圾焚燒發電廠。在申惠仁的眼中,這十年間,從樓道垃圾道傾倒垃圾的處理方式,到居民小區設置垃圾清運專用桶,再到生活垃圾用來焚燒發電,蘭州市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垃圾一燒了之,有點可惜。
在申惠仁看來,生活垃圾中有很多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比如紙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紡織品和金屬等,如果對這些垃圾再進行分類處理,就能真正實現垃圾處理的“吃干榨盡”。
蘭州市的垃圾分類工作進展如何呢?記者隨機采訪調查了多個居民小區。
家里的垃圾還要分類?沒聽說過。樓下就兩個垃圾桶,直接扔里面就行了,沒必要分類吧。我覺得像過期藥品、廢舊電池、用剩的殺蟲劑、日用化學品等這些有害的垃圾應該有專門的投放處,關鍵是找不到投放的地方。……
調查發現,許多市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缺乏明確認識,同時,目前各小區沒有設置詳細的垃圾分類投放點。
申惠仁認為,這次國家出臺的強制垃圾分類方案,就是要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她建議小區能有垃圾分類桶,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會更高。
垃圾分類龐雜需各方配合
“生活垃圾分類的路上,任重道遠,我們一直在堅持做。”長期致力于垃圾分類宣傳的環保志愿者張博,是省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之余,張博和志愿者們經常深入學校、社區、人流量大的商場等多個場合,通過趣味游戲、互動有獎等多種方式,對市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
在不久前舉行的“6·5”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現場,舉行了甘肅首家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樣板社區共建及授牌儀式、甘肅首家垃圾分類普及踐行示范學校授牌儀式、甘肅首家綠色環保垃圾分類親子科普培訓基地授牌儀式和“小手暖大手——致敬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城管執法者”等多個儀式。張博和志愿者們以“小手拉大手”“小手帶大手”的形式宣傳“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活動。
我們小區正在和省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銜接,商定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細節。
甘肅首家生活垃圾分類處置樣板社區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細節主要涉及分類垃圾桶的配置、市民投放垃圾習慣宣傳教育以及配套設備費用等問題。
省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首家樣板社區力爭打造一個住戶將生活垃圾分類后投放至指定地點,定時將分類垃圾拉送回收的智慧社區,將可回收、可利用的垃圾充分利用,將有毒有害垃圾進行妥善處理。樣板社區一旦打造完成、運行成熟,將借助垃圾分類普及踐行示范學校和綠色環保垃圾分類親子科普培訓基地在省會蘭州和全省各地進行示范推廣。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
已經做了十余場公益宣傳的張博對此感觸很深,培養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需要一個過程,垃圾分類后的收集、運輸、處置等環節需要多個職能部門配合、實施。
張博除了電話聯系學校、社區進行垃圾分類公益宣傳活動外,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結合垃圾分類起草不同的活動方案。這十余個策劃案,就是要通過“小手拉大手”“小手帶大手”的互動趣味游戲形式,教會和引導孩子們認識和了解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分類。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