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響的領域可以分為四大類:個人、商業、工業和軍事。工業領域影響占比最大,但個人領域預期增速最快。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新事物不停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人工智能無疑會給未來社會帶來顛覆性改變,一方面很多工作將被機器取代,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人工智能也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的困境。
當今社會處在一個“顛覆或被顛覆”的時代,看似不可思議的事就這么發生了。最早的代表是柯達,然后是蘋果對黑莓的顛覆,亞馬遜對傳統零售業的顛覆。更可怕的是顛覆一個傳統行業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

現階段具有顛覆潛質的行業有很多,比如可替代能源、物聯網、3D打印等等,這其中人工智能是對生產力、經濟增長影響最大行業之一,也是媒體高度關注的。

人工智能影響的領域可以分為四大類:個人、商業、工業和軍事。工業領域影響占比最大,但個人領域預期增速最快。

根據美銀美林的報告,美國汽車行業工人平均時薪25美元,但是采用人工智能后,成本僅為8美元,而且隨著技術的成熟,差距會越來越大。
美銀預計10年之內,人工智能將取代50%工作,總價值約9萬億美元。人工智能勢不可擋,智能化較低的國家將會被遠遠拋在后面。中國由于人口基數大,所以自動化占比較低。

對發達國家來說,勞動力人口持續減少、人工成本不斷上升,人工智能的發展反而能更好的解決勞動力問題。歐洲國家中,德國的AI滲透率最高,英國最低。按照正常邏輯來理解,德國的工作流失應該也是最多,事實恰恰相反,英國流失最多。這說明AI的發展并不是以工人失業為代價的(至少不是大范圍失業),低競爭力才是最主要原因。

其實很多大公司已經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問題問題,比如豐田公司,他們也花了很多的資金去研究自動駕駛技術。
但是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并不是要去取代人類,而是想要在安全方面提高安全系數,能夠讓人類更簡單、更安全地駕駛。而且豐田公司也有可能成為第一個公司設計這種能夠照顧不便于行走的老人的機器人(20.05 +1.31%,診股)公司。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